天才现象
(2012-02-23 20:31:43)
标签:
杂谈 |
天才现象
“天才现象”是一个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的特定“现代”现象。在古代,富有创造性的天才是不为人知的(因为大家都有创造性)。同时,天才在20世纪初期又遭到抵制,这是因为此时的艺术家坚持艺术和技艺具有相同的性质,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天才恰恰是反技术的(背后的原因则是20世纪后的社会是劳动者社会,根本蔑视创造性和唯一性)。只是在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天才得到了推崇,强调天才和一般艺人的差别:天才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只能在言行中得到体现的那种“独特性”和“唯一性”,这种在言行中表现自己的差异性、唯一性的品质,在古代城邦社会时代是很多人都具有的。
这表明“天才”不是一般的劳动者或者制作者,他的能力中带有行动者的某些因素;但天才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行动者。这是因为现代人对于天才的崇拜指向他的作品(对象化的物体),不是他这个人,不是他的言行。这点和古代人推崇行动不同。天才的“艺术家”身份不是通过他的行动展现的,而是通过他的“产品”获得的。这就是天才在现代社会的异化、庸俗化和商品化:“对天才的偶像崇拜同流行于商品社会中的其他信条一样,都包含着人的贬低”。
阿伦特认为一个人是谁比他生产出了什么东西重要得多:“相信‘某人是谁’(who somebody is)在伟大性和重要性方面超过了一个人所能做的和所能生产的任何东西,这是人的骄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这有点类似于“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求参与不问结果”。津津乐道于行动的结果(产品)的人,是一个虚荣的人和一个自我贬低的人,是自己的奴隶,自己能力的奴隶。“在一个创造性的天才那里,人比作品高贵的状况颠倒了,以至于他发现自己,一个活生生的创造者还要和自己的创造物竞争,虽然他比他们生的早,但终究它们比他存在得更长久。这与其说是天才的光荣,不如说是天才的困境。”“所有真正伟大的天才保留下来的魅力在于这些承受生命重负的人超越了自己做出的成就——只要创造的源泉至少还未枯竭,这一创造的源泉就来自‘他们是谁’,并处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之外,不受它们会取得什么成就的约束。”人永远比他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