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陈旧的大众文化为什么能够赢得大众喜欢?
(2012-01-10 09:52:05)
标签:
杂谈 |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大众文化是保守的:价值观陈旧老套,形式重复,模式化,不像精英文化那么具有创新精神。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大众文化能够拥有远远超出精英文化的影响力、赢得大众喜欢的原因。
葛兰西的“常识哲学”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常识哲学”是葛兰西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含义与“大众哲学”、“自发哲学”等概念相似。常识哲学就是大众普遍拥有的、既广泛流行又不那么精致专业的思想和价值观,葛兰西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哲学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实践,是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实践哲学,而实践又必须是群体的、大众的而非个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因此,哲学必然是集体的而不是少数个体的事务:“哲学并不只是少许专业知识分子的抽象思考,而是一切人都在默默从事的具体的社会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人类的大多数,在他们都从事着实际活动,而在他们的实际活动(或在他们的行为的指导路线)中又都暗含着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的范围内,人人都是哲学家。”大众哲学,又被称为“自发哲学”(spontaneous
葛兰西之所以如此看重大众哲学或常识哲学,根本原因在于他认识到了官方文化要想建立文化领导权,其前提就是赢得大众,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或“民间故事”,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主流文化。
一旦官方文化因其广泛的代表性、基础性、流行性而成为真正支配大众日常生活的常识哲学、大众哲学、大众共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亦即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的问题,以及官方文化如何转化为大众文化、如何在大众文化中得到表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众文化所体现的,正是一个社会的“常识哲学”,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普通人普遍拥有的价值观,普通人都能达到的基本道德。我们上面提到的常识哲学的各种特征,比如大众性、基础性、广泛性等,其实也都是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特征。
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在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上,大众文化都是低门槛、低调的,是日常的,是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这正是大众文化区别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根本特征:低准入。正因为这样,大众文化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普遍流行的常识审美趣味和常识价值观(因此也是主流审美趣味和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大众文化在形式上不尚创新,偏爱惯例,重复的结构(比如大团圆,因果报应),重复的母题等等,造成了不断表现所谓“永恒母题”,无休止地表现超功利的爱情和友谊。如此等等都经常被精英们斥之为“平庸”、“老套”、“缺乏创造力”。但必须指出,它和大众的日常经验是相符的,是常态的和熟悉的,也是大众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化表达的是普通人的常态经验,而不是精英们推崇的非常态经验(精英经验),它是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不是否定日常生活的文化。
这是大众文化的本性决定的。大众文化顾名思义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参见下文关于布迪厄的部分),因此,不但大众文化艺术形式,而且它的价值观都必须被大众接受,这样才能实现其商业诉求。如果说大众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商业性,那么,这种商业性也必须通过迎合大众、包括大众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它必须面向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这种被最广大人口认可、喜欢的文化类型,不正是主流价值观的最佳养育场和“培育基地”吗?
美国大众文化可以说明这点,好莱坞大片的价值观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美国没有存在于主流文化或大众文化之外的官方文化。美国文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所谓“美国价值”“美国梦”)进入了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美国不必去搞一个专门的所谓“官方文化”,美国的官方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
好莱坞又被称为“梦工厂”,是制造美国梦、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工厂。这个美国价值观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首先,自由、梦想是好莱坞影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自我奋斗以及某种程度的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贯穿于每一部影片(从《终结者》三部曲,《007》系列,《空军一号》,到《阿甘正传》等等,实然类型不同,风格迥异,但其价值观何其相似)。就拿近期风靡国内的《铁甲钢拳》来说,这不影片讲述的是未来世界机器人拳击的故事,故事不复杂,叙事轻松明快,打斗精彩激烈。但是影片最感人的依然是用一种最富有美国特色的草根精神:必须保持梦想,追求自由,实现公正和正义;永不放弃,永远都不要自轻自贱,要学会自强自立,要相信你是最棒的,要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个人主义价值观)。《功夫熊猫》一类的励志故事也属此类:强调平民主义的价值观和自我奋斗精神。“功夫之王”所需要的所谓“秘诀”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自我奋斗,是自信,只要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即使像熊猫阿宝这样的江湖圈外之人,具备了这种品质,就能够成为“功夫之王”。这是典型的好莱坞价值观,也是典型的美国价值观。
其次,平民主义是好莱坞电影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超越等级和传统习俗的爱情,是好莱坞爱情片一以贯之的主题。《泰坦尼克号》、《风月俏佳人》、《罗马的假日》,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风月俏佳人》是现代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罗马的假日》则是颠倒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公主和平民的爱情)。
第三,好莱坞的梦还包括对“回归正常”的渴望,宣扬日常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友情永远不能丢弃,它们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生活再抓狂、再糟糕、再离谱、再刺激,最后一切都要回归正常,这点特别突出地反映在其家庭核心价值观方面,比如《廊桥遗梦》《金色的池塘》。
很多人指责好莱坞的价值观陈腐老套,缺乏革命性、颠覆性和激进性,的确如此。但大众文化价值观从来就是保守的而不是激进的(它的审美趣味也是如此),是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的,而不是着意和大众对着干的。和大众的审美和道德期待对着干的,不可能是大众文化,而只能是精英文化。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所有好莱坞的灾难片、警匪片的结局都是灾难被排除、恶匪被降服,人类生活回归常态,这几乎成了没有例外的惯例。为什么?因为大众对于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渴望、对安全的渴望,是根深蒂固。
正因为这样,大众文化就是落实主流文化或主流价值观的一个最重要管道。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巩固着主流价值观。作为产量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确立文化领导权、落实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不能落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的价值观必定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可能深入人心,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正是大众文化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其和精英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区别。精英文化是面向小众和同行的,这决定了其崇尚创新、追求差异、排斥重复和类似的品格(布迪厄的观点),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往往具有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