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明星与表演艺术家

(2011-06-04 10:54:32)
标签:

杂谈

到底什么是名人?名人和偶像、英雄、领袖、明星这些概念是什么关系?这是名人文化研究首先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也许“明星”这个概念是和“名人”最接近的概念,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很多人一直把它们当作同义词使用。但克丽斯汀·格拉提的重审明星身份:文本、身体及表演问题》却对“名人”“明星”“表演家”等概念进行了区别。

据克丽斯汀·格拉提,“明星”一词起源于电影,但后来扩展到摇滚明星、运动员、模特和肥皂剧演员等等。立足于一个演员的公开形象(以艺术表演/工作为基础)和私下形象(以私生活为材料)的比较,文章对名人(celebrity),专业人士(professional),表演者(performer)和明星(star)等概念进行了甄别。

在克丽斯汀·格拉提看来,“名人这个称呼表明一个人的名声完全依靠其工作之外的领域,他/她是因为拥有一种生活方式而出名的。因此,名人是通过流言、新闻和电视报道、杂志文章和公共关系建构的。”名人根本无需一个与私生活作为对比的工作场所。女人特别可能成为这个意义上的名人,因为她们的工作生涯不像她们的个人生活那样受到关注,她们的职业成就甚至不如其相貌更受重视。比如丽兹·赫莉(Liz Hurley)作为一个模特和演员的工作,不如她的范思哲礼服和放荡不羁的男友更有助于她的名人地位,甚至戴安娜王妃的名气也是更多地依靠个人外貌和戏剧化的私人生活,而不是她的公共慈善事业。比较符合这个意义上的名人的,大概还有我们熟知的中国式名人“贾君鹏”。对于这个在网络上因为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而爆得大名的名人,多少人知道他工作方面的信息呢?

 “专业人士”代表的是另一种极端的情况。他的名气几乎完全依靠他们的工作/职业成就,以至于他们的私人生活完全被忽视。“表演者”的情况与“职业人士”类似,也与工作/公共元素而不是私人生活存在更大的相关性。但这一类表演者和那些专业人士还不一样,他们的技巧和表演元素不是隐藏的,而是强调技巧的公开展现。因此表演者是由工作所界定的。演员越是由于其表演而出名,他们就越多地被赋予职业文化价值,尽管他们只是受到有限群体的青睐。作者认为,这是表演者和明星的差别:后者既需要技巧,也需要趣闻轶事。一个“演员”在从表演者转向明星的双重性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其文化价值也就丢失得越多。

那么,“明星”又是什么?在明星身份的建构中,是私生活更重要还是电影文本/专业性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电影明星的特点是兼有专业性和私人性两个维度。一个完全依靠其艺术表演而出名的演员(比如郭兰英等老一代艺人)可以有“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等称呼,但是一般不会称之为“明星”;而一个完全和表演无关、只靠其私生活方面的奇闻轶事出名的人,可以是名人,却同样与明星有很大的距离。这种双重性所强调的是在虚构的表演和真实的生活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一个明星所以成为明星,既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艺术表演,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其私生活。

有时候明星通过表演塑造的公共形象和其乱七八糟的私生活(外遇、酗酒和毒品)之间可能形成强烈对比。这就是戴尔所说的明星形象的“结构性多义”,朱迪斯·梅恩(Judith Mayne)认为“明星形象的特点就是前后矛盾、改变和波动”1993:128。但克丽斯汀·格拉提认为,明星的公开形象和私下形象之间的差别和对比并不一定影响明星形象的建构;有时候恰恰相反,比如,戴安娜王妃不幸的私人生活与她辉煌的公共“工作”之间的强烈对比,恰好极大地帮助她建构了自己的明星身份。

在此基础上,作者依据公共性/专业性和私人性的比重,进一步把明星区分为下列三类:第一类是作为名人的明星,或名人模式的明星,他们主要依靠与职业(电影文本、电影表演)无关的奇闻异事(私人性)而出名的明星类型或曰。从八卦栏目到名人采访,形成了一系列围绕着此类明星的话语。在名人模式的明星中,电影本身相对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没有获得电影表演上的成功,此类明星同样可以作为“名人”获得关注;第二类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明星,即那些主要依靠专业上(电影艺术上)的出色表现而成名的明星,他/她作为明星的形象更多建立在电影文本上。对于这类明星而言,保持自己的专业明星形象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否则会导致预期受众的失望;第三类是作为表演者的明星。作者认为这是对名人类别的颠倒,因为在他/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名人模式,起作用的完全是表演本身,而不是休闲和私人领域。“作为表演者的明星的标志就是极度重视演技,这种重视甚至达到了排他性的程度。”戏剧领域的某些明星比较典型地属于此类(在中国似乎也是这样,话剧界的那些著名演员很少有私生活方面的传闻)。有些技艺精湛的表演艺术家为了抵制大众娱乐文化,使自己区别于陌生狼藉的名人圈,坚持通过表演本身而非新闻曝光度,来建构自己的明星身份。据说电影明星德尼罗自从成为一个著名演员之后,就开始躲避任何庸俗的名人采访。中国的电影界也不乏这样的演员。重视表演对于年长的明星很有利,因为他们的宝贵经验是一种附加优势,使得表演事业在青春美貌的阶段之后仍然能够继续。

从上述的基本分类出发,本文还对女明星进行了专门分析。文章认为,女明星处在一个不同于她们的男性同事的语境中,她们更适合名人模式,更多地通过私生活在媒体发挥作为“景观”的作用。流行文化也喜欢将女性和私人空间联系起来,这一点刚好符合名人话语中对明星的私人生活的关注。名人模式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在电影表演之外获得地位的机会。女明星的“生活史”可以被恰当地用来塑造一个作为名人的明星形象。恋爱、婚礼和离婚把女明星带进了小报新闻业的领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