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笔 |
韩寒的粉丝为什么喜欢骂人?
――对“韩白之争”的再认识
陶东风
在著名的“韩白之争”中,“八十后”一代韩寒的粉丝在网上对白烨进行集体谩骂的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体现出这代人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严重缺乏。令人遗憾的是,好像至今也没有人对此现象进行过认真深入的分析。
我以为“八十后”一代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严重贫乏是由他们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不是他们个人的过失,也不是他们这个群体的天生特点,不能过多地指责他们个人。理解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不是人的天生禀赋,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特质,而是后天培育的结果。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喜欢不讲理、说脏话、乱骂人,也不可能天生就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本着理性对话精神平等地和别人交往。这里,个体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育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土壤――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家庭和学校,因为这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个充满了民主和谐气氛、真诚交往愿望和平等对话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尊重他人权利和倾听他人声音,知道这是一种文明人的基本素质。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八十后”一代的生长环境恰恰是最不利于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培育的,这个环境严重缺乏的正是民主、诚信、平等、理性等等文明社会和文明人所必须的元素。我们知道,“八十后”一代有一些很明显的代际特点: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应试教育制度对学生的控制最残酷的时代,他们周围的整个社会的弥漫者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和道德败坏。这些社会学参数对于理解他们为什么动辄破口大骂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中,“八十后”一代虽然得到长辈――父母和教师――的空前“关注”和“重视”,但这种“重视”是那么偏狭地集中在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种“关注”甚至显得极为霸道和无商量(“爱”你无商量)。与此同时,长辈们(父母和教师)常常并不理解、甚至并不力求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代际隔阂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体会不到平等和民主,体会不到长辈对自己真实想法的耐心倾听和对自己权利的应有尊重。社会的大环境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谎言、没有诚信、道德败坏、非正义和不公正现象空前严重的世界,人们一方面极度怀疑甚至完全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严重脱离实际的空话、假话、官话,但是在公开场合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地重复并装作相信拥护这些空话、假话、官话。这种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使得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
总而言之,“八十后”一代的生长环境的突出特点恰恰就是理性对话和平等交往精神的严重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八十后”一代不可能懂得尊重别人的说话权利,不可能懂得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平等理性地和他人进行讨论交往的重要性。他们养成了一种分裂的人格:表面的遵从和内心的拒绝――拒绝相信、拒绝接受、拒绝倾听和拒绝对话,这种拒绝是非理性的、破坏性的、情绪化的,是不加选择的和发泄性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理性交往的可能性已经绝望,对自己被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们理解的可能性也已经绝望。由于在公开场合不能发泄自己内心的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不加选择的破坏欲,这种欲望常常被压抑;而一旦有机会就会加倍激烈和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
网络的匿名特征恰好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发泄的机会和渠道。
在“韩白之争”(也包括笔者本人卷入其中的所谓“陶萧门事件”)中,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这个论争发生在网络上,而大量的谩骂则出现在匿名的跟贴中,二是谩骂者经常把白烨当作“可恶的家长”、“面目可憎的教师”、“愚不可及的官员”。综合这两者,我认为这种谩骂是“八十后”一代在一个匿名的网络世界实施的虚拟性轼父行为。他们把白烨当作了一个平时想骂而不能骂的“父辈权威”,而网络的匿名环境使得他们的“弑父”显得很安全,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泄自己弑父的快乐,享受反抗的快感,他们不会、不想、也没有能力和白烨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讨论,他们把白烨当作了发泄自己平时压抑已久的“弑父”冲动的对象。我甚至相信,这些人很可能就是我课堂上的那个很“听话”的学生。事情的可怕正在这里。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不改变滋生非理性谩骂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培植理性交往精神和平等的对话能力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土壤,不改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他们必将继续谩骂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