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凸显价值性:帮助学生“精神成人”

(2006-02-24 20:52:26)
分类: 随笔

凸显价值性:帮助学生“精神成人” --我的素质教育观


 

陶东风

 

 

   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我想,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凸显价值性,把价值性而不是把知识性和工具性放在第一位。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高四语文”,它是“净化且优化大学生之精神素质”的教育。借用《大学新语文》主编夏中义先生的话说,它的功能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精神成人”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在对待和处理世间万物、社会人生的时候,有了一个内在自足、持久稳定的价值标尺,不为千变万化的世事变迁轻易改写。

 

  这是充实一个人的“内存”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最缺乏的。这就涉及我们的大学理念问题。“大学”的本意是“大人之学”,扩大人的境界的学问,也就是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博大的学问。立足于价值性而不是工具性的学问是有助于扩大“内存”的。“内存”不足,境界即低,境界低的人即使发迹了、显达了,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样高远的人文素质教育宗旨,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

 

  从现实看,人们普遍认识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流行的“无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它们都是影响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消极因素,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根基不牢固的症候。但还需补充的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远的不说,就从解放后的情况看,我们搞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教育,其结果是受教育者只知道斗争、仇恨,而不知道爱,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理解和宽容;只知道与天地斗,与人争,而不知道敬畏天地、敬畏生命。这样的教育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缺少美好的感情,缺少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然而,我们所倡导的价值性,到底应该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具体的课文上?这又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空谈“人文精神”,仍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而落实在具体的课文上就难了,但也只有这样落实下来,才是实在的。

 

  人文精神是普遍的,但又是具体的。一个可以操作的范式是:我们应该研究能够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到底有哪些关键词。至少有这样一些:“仁爱”、“自由”、“和平”、“宽容”、“敬畏”、“谦卑”、“自省”、“感恩”、“悲悯”、“幽默”,等等,这些都是被我们长期忽视但却是美好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比如爱,爱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之核心。恨使人贫困,只有爱才能使人丰盈(丰富、充盈),爱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越是付出越是丰富的财富。

 

  再比如“敬畏”,也是一种使人生充满意义的存在体验。看看人类的历史就知道,“人定胜天”、“无所畏惧”等狂妄自大的教育,给人类造成的悲剧太多太重了。不敬畏自然的结果,是我们土地的大面积沙漠化;不敬畏生命的结果,则是“文革”的浩劫。

 

  “感恩”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元素。人类得以诞生,我们得以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创造、欢爱、愤怒、哭泣,这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恩赐”,我们应该对此充满感恩之情。

 

  把“敬畏”和“感恩”等列为关键词,不仅对于矫正时弊必不可少,即使对于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也很有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人文素质”不是立即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东西,而是能够帮助人们诗意地、有趣地、优雅地栖居于大地的东西。

 

  夏中义先生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把“反讽”与“幽默”作为专门的一章加以设计,很能够见出编者的匠心。这说明编者心目中的“人文素质”概念是全面的,着眼于长久的,而不是偏狭的、急功近利的。幽默和反讽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文明素养,却又没有什么实用意义。一个只注重功利的民族不会有幽默感,一个没有反讽才华的人一定是一个无趣的人。

 

  由于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所以,幽默和反讽的培养长期被忽视。一个没有幽默感的民族或许可以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是却一定不可能是有趣的民族,而“有趣”、“幽默”在我看来虽然不像高楼大厦那么可以测量,却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软件”,有时候它比“硬件”更加重要,更加见功夫。至于反讽,正是幽默的具体体现。王小波在《文明与反讽》里说得好:“任何一个文明都应该允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作者系《文化研究》丛刊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06110日第3  

 

 

前一篇 | 后一篇

 

 

 

 

广告刊登    服务信息    招聘信息    寻求合作

 

 

 

   E-mail:wlb@edumail.com.cn

电话:010-62257722-245/244/256/255 传真:010-6224415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  邮编:100088

中国教育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