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北京城市规划中的旧城保护区。
如果要寻找老北京城的市井文化,到南锣鼓巷走一遭是不会错的。自明清以来,这里差不多是京城的“富人区”,在这一大片街巷里,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南锣鼓巷街区北临鼓楼东大街,南接地安门东大街,西面是地安门外大街,向东可达交道口南大街。由这四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向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从南向北,西面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部分资料采自网络


三月八日,初春一个晴好的下午,陪妻春游过前后海。出烟袋斜街,过地安门北大街,北面是北京城的钟鼓楼——古代晨钟暮鼓报时的古建筑。沿鼓楼东大街向东行走不远,便是京味十足的街坊——南锣鼓巷。


巷口北端,吹糖人的艺人精湛的手艺,造型生动,火灵活现,令无数行人驻足。

南锣鼓巷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基本单位——里坊。
在先秦,这样的街区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
北京作为最早都城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延续了里坊制,那时的元大都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的横平竖直犹如棋盘的街巷。明朝将北京作为都城时,全城划为28坊。南锣鼓巷的东西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
南锣鼓巷在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自元大都里坊构造成形后的800多年间,由于历史的变迁,老北京诸多里巷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完整,里坊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堪称保存完整北京古都风貌一块“碧玉”。
——部分资料采自网络



行走都城古里老坊,阔可行车的街上,商号店铺,鳞次栉比,风格各异;
回旋于数百年故居,四合院错落有致,朱门红柱、灰墙黛瓦,古色古香。

成立于民国初年的“万庆当铺”,应该算是街巷里较“年轻”的建筑,至今也有近百年历史了。



由于南锣鼓巷完整保留着老北京街区相貌特征,有很多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电视剧都会选这里作为外景地。这天,巧遇一剧组在南锣鼓巷拍剧(据说还有一位明星),自己顺便也抓了几幅现场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演艺中心就坐落在南锣鼓巷东侧一巷内。





又见“天堂屋”。
南锣鼓巷内的商号店铺,文化气息浓郁,它们已不再把利润作为在这里经营的主要目标。由这些门面、牌匾传递出的,是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都城中依然存在着的老北京里坊街巷的市井风貌和风土人情。




悠闲的南锣鼓巷,走过八百年岁月沧桑,至今依然稳健从容。
一座都城,尽管岁朝代和岁月的更迁,尽管里坊周边的外部世界日新月异,但是在这片历经了八百年的街巷整齐的街巷里,在一座座规整的四合院里,依然可以将这座都城的历史和文化较为完整地凝固、保存在这里,并且以它“厚得载物”的态度,像一部历史文化教科书,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只属于它的文化符号,隽刻在它东西两厢16条古老胡同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