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这座位于祖国东北的大都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革,使得它走着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形成发展完全不同的轨迹,因而形成只有在哈尔滨才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建筑的文明符号。
其实,哈尔滨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并不比中国中原地区落后,并且,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北方的肃慎、女真、满族曾几次入主中原,冀鲁先民也蜂拥出关,把中原文化带入塞北蛮荒地带。然而,作为现代城市的形成,倒是因一条松花江的流过和一条铁路的贯穿,而开始市了它作为现代文明的大都市,在冰封的塞北崛起——这就是自1898年起,中东铁路(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的修建,把上世纪初叶世界先进工业的成果和西方文明一同带进松花江流经的土地上。
作为能够记忆并遗留至当代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和文明存在于一座城市的,是那条铁路,和延条铁路而一同涌入到这里的几十万俄罗斯、犹太、波兰、意大利等来自欧洲的侨民,是由他们带来的特们那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和文明,他们的规划得体的城市建设和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因此,如果说要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找到它的本土文化和文明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那些富有俄罗斯和欧洲风格、特色的文化和文明,倒是哈尔滨独有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和文明。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无论是城市建筑风格还是人文艺术,无论是民俗民风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毫无做作地表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俄罗斯和欧洲人走了,给哈尔滨留下一座具有欧洲二十世纪初风格的城市:罗马、哥特、巴洛克、洛可可、折中主义......那些儿时举目可见的身边的一切:别墅、官邸、学校、剧场、机关、教堂......似乎都是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属于这座城市,属于哈尔滨。
有时候,人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认识偏移,会造成这些文明不可逆的损失——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的“文革”到后来的“改革”,大批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经典建筑遭到了灭顶之灾,并且再也无法恢复其原貌。当人们的文明意识渐渐回归时,已经消失的东西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或文献中搜寻,或随时间而被彻底消失。
“亡羊补牢”是人们对曾经过失的补救办法,但是,那些曾经在哈尔滨市人们记忆中的这座城市的经典建筑,再也无法回归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便有热心肠的人,在哈尔滨市郊区16Km,阿什河畔成高子镇一个叫做三家子的村子旁,建了一座俄罗斯风情庄园,移植仿造了一些已经消失了的,能够再现上世纪哈尔滨城市特色的建筑,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讲述属于哈尔滨本土文化的人文风貌。
冬日里,徜徉于被白雪覆盖的那个叫做“伏尔加庄园”的北方园林里,看着那些哈尔滨古老建筑的复制品,总是感到可笑和无奈——然而,毕竟在这片小小的园林里,能够重诉一个世纪前一座城市的传说,无论对曾经生活在当时那样环境里的人们,还是那些希望找回哈尔滨印记和曾经的文明的人们,也可算是个补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2b9fb010002xf.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2b9fb010005m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