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官方网站2009年07月27日报道:
为庆祝建国60周年,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和新浪网联合主办,《中国摄影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协办的“我的城市我的家”全国摄影大展,于今年4月启动,已收到超过11万张参展照片,网上投票参与人数也已突破300万。摄影大展于7月28日截稿。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我们共同栖息的家园。无论此次“我的城市我的家”主办方出于什么考虑,在网络上,在博客里谈一谈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对于珍爱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对于人们不断追求的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构造一个和谐共生的都市生活条件,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城市是市井生活的扩大版。最初城市的形成,源自人们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有了物流,才会形成人流,才会在一个大家公认的地方,聚集起从事各种满足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不同类型的人群,于是便产生了城市的雏形。伴随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会进而产生不断增长的对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只有汇集更多方面的人才,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便有了现代人们称其为城市的人群聚居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在人们共同生存的这块空间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大批原本从事农耕生产的劳动者源源涌入城市,为的是满足城市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开始了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高潮。在这改变了数亿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或称人文社会转型。在由农业化向工业化、消费化转型过程中,那些进入到现代城市的人们,是否一下子就转变成为适应现代文明城市生活的人?这恐怕还是需要经过他们的几代人的努力,因为他们并没有为融入这个生活空间,做好知识、技能、文化、文明的储备。同样原本生活在日益变化的城市里的人们,他们是否也在自身的教育修养等方面,作了必要的完善?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在全体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中,变得越来越美好。2010年,首次在我国的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水准,也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缩影。
而城市的发展,人文的进步,并不能仅以高楼大厦的林立,人均绿地的多寡,公共设施的完备等硬性指标来衡量的。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改变,但毕竟中国才摆脱贫困,基础建设和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处于起步阶段,在我们身处的城市里,随便可以看到与这些城市的发展进步不协调的东西:风格、文化、环境、卫生,而更为严重的是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思想意识——那些远不与现代文明城市不协调的,甚至根本无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东西,充斥与人们的视野,更谈不上能够代表自己城市的主流文化。
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大都市,有着与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无论是徜徉于松花江畔,还是漫步于果戈里大街,或是信步于街心公园,浓郁的异国情调充斥于人们的耳目,恬静宜人。然而对这座城市管理者的水平,我实在无法恭维:大排档、烧烤摊、垃圾场、猫狗粪随处可见;男人坦雄露怀,女人吊带拖鞋;出租车横冲直撞,喇叭声彻夜不停;工人文化宫被“大舞台”占领,成了农民文化馆,完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被肆意破坏——出现这些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不和谐音”,有些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而更主要,最根本的还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即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不具备与这个美丽城市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越来越好”的感觉,然而当见到如此与现代城市生活极不协调的现状,不禁有所感叹:真的应该使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作一番自省,进而做到自律!
为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我们每个生活在这的城市里的人,都应尽市民的一点本份,共同爱护和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