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千年不变的真理,但并不是说百姓们有了吃的就天下大吉,在保证温饱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要“食以安为先”。
如今的市场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对于他们的日常食品,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然而正当人们面对日益繁荣市场,仍然会产生极大了忧虑:因为在我们的餐桌上,可以放心食用的安全食品越来越少了。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等,被那些唯利是图者们毫不犹豫地添加到人们日常食品中。或许未来还会有我们无法预知的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质,被拿来添加到加工食品中。为了谋取最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益,他们不择手段,使用食品卫生规范和食品添加剂标准所不允许的物质,获取检验合格证书,甚至许多方法和手段行为竟然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我们每天都要从中摄取营养,用以维持生命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猪肉、鸡肉、鸡蛋、牛奶等——被那些不可吸收,甚至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所代替。难怪人们要问:“现在人们究竟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大胆地吃”?
自九月“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以来,除了那些往收购的液态奶里添加三聚氰胺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不法分子外,人们自然会把问题的焦点转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们在相信政府主管部门会严肃查处扰乱食品市场的同时,也在问责那些相关部门:对于关乎百姓民生问题,政府是怎样做的,怎么七八个“大盖帽”竟然管不好一个市场?
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后,造成极坏的影响,引起舆论与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质监系统个部门协同农业、工商、药监等部门严查严抓,中秋国庆都没有休息,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场上基本杜绝了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然而由于“三鹿奶粉”事件的监管不力,质监总局李长江局长丢了乌纱帽——这是继2003年“非典”后,因职务失职而丢官的又一位部长级领导。李局长戴罪丢官,多少有点“冤枉”,因为近几年来,质量技术监督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已经有了很大成果,中国百姓也会注意到,自实行食品安全认证后,凡经过“QS”认证的食品,基本上是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的。问题是,在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并非一个部门,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多部门都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人们要问,有这么多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什么还经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不是能够用几句话可以解释的。
在我国,政府各部门分别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法律赋予的行政管理权限,行使监督管理。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由于其产业链长,在食品从种(养)到收,再到加工成可供人们食用的终级产品,不是能够但独由一个部门完成监管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任何一点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一场食品安全事故。当然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要监管有力,毫不松懈,才可以做到市场秩序稳定,人民食用安全。
另一方面,作为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农产品生产者,食品工业加工企业,对于食品安全,也应该自觉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我们的市场经济尚处初级阶段,食品生产任何一个阶段的从业者,都有责任在其生产加工的环节里,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事实证明,在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中,都是由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敢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安全规范生产,牟取暴利,为见利忘义,其结果必然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市场秩序,酿成食品安全事故。“三鹿奶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固然要重视,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妥善解决也可以做到。但是绝不要以为“三鹿奶粉”是一起孤立偶发案件,它暴露了我们在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上的弊端所在。食品安全应该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常抓不懈,也需要加强教育食品行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始终坚持遵纪守法,执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安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