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为了向世界展示上世纪前70年代前的老北京市井风貌,北京市政府着力将前门大街打造成为老北京的名片。无论是处于好心,还是仅满足于一部分老北京人的一种怀旧心理,北京人花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件不知是好还是糟的事。而在我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上,都是难以达到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历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座城市的诞生和成长,也要沿着它必然的轨迹向更适于人们居住、出行和活动的方向发展。最近二十几年,在我国沿海和内地大中城市,无论是古老都市还是新兴城市,都有了长足成功的发展。但是也遗憾地看到,也有很多新城旧市在畸形发展,如建大广场,修步行街,阔高速路,毁古街坊等等,既不以民为本又不科学发展,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对于一座城市的旧城区究竟该如何改造,也应该坚持合理和科学的论证。对于确有文物价值,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房舍街区,有保护价值的,当本着还其历史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妥善保护;对于确属老旧危房和街区,经动迁改造能给当地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的城区改造,则应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改造后的新区100年不落后。

北京“前三门”地带在1980年前后,曾进行大规模改建,如今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两年前,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前门地区(重点是宣武、崇文两个商业集中区域)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建设。旧城区的改造,毕竟要涉及改造后的地区的功能性问题。当时持两种观点的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否要大面积地保留四合院和恢复老商业区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四合院的去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2b9fb0100035f.html,谈了一些自己当时的看法。我的主张是要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对一块城区进行功能划分和现代化改造。
在前门地区改造期间,我曾多次到北京,那里已经成为一片工地。而当此次看到改造后的前门大街,看到很多没有完工的“半截子工程”和“门面工程”,大多数店面都还空着,只挂块牌匾而没有开张。原本通车的路段成了步行街,众多“假古董”与真文物参杂在一起,昔日熟悉繁华热闹的景象难以寻觅,不免让我有些哑然——实在是觉得不该花了那么多银子,造了那么一条不伦不类的“老北京一条街”。我不敢苟同的是,即使为迎接奥运会,即使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即使为让中外宾朋一睹北京的昨日“辉煌”,是否有必要一定要把前门大街改回100年前,使“旧街换新颜”?真的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回到20世纪初的北京,真的会有那么多人会对于100年前的北京感兴趣。我实在是认为,历史是不应该“向后前进”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于本届奥运会,用那么多的人穿着蓑衣长衫,手捧竹简,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向世界展示“孔老二”不以为然一样。活字印刷毕竟比不过王选的汉字编码排版;一个“和”字也不是中华五前年文明的全部。北京商业街的改造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王府井和西单商业街的改造就很成功,目前仍然是北京最时尚繁华热闹的地区。中华文化不可能通过“复古”一条前门大街想世人展示;中华现代文明还要靠我们这一代又一代新人来自己创造。人类历史应该更多地向前看,要为我们的后人创造属于今天的当代历史!
我用了点笔墨和篇幅、图片来说北京前门的街这一专题,说说它的历史和现在,只是把这作为一座城市的印记。老北京昨日的辉煌只属于过去,而我所期待的是我们今天所做的,包括我们成功地在北京举办这次奥运会,都是值得我们感到骄傲的,这些都应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印记。

“波浪鼓”造型的路灯
“鸟笼”造型的路灯
在上世纪初,西式建筑在前门大街已有展现。
老字号“内联升”

“大观楼”,据说中国人自己派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此首映的。
老字号“同仁堂”

在一间茶叶专营老字号里,留下一些“名人手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