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每逢春节、“五一”、国庆节,人们都要反复议论一个话题,那就是“黄金周”。
经过近二十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有所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与国际接轨,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并且在三个重要的节日:春节、“五一”、国庆节各设七天长假,人们习惯地把这称为“黄金周”。有了双休日,有了“黄金周”,一个正常工作的公职人员一年平均就有120天左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这是和谐社会人性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成员,不但要有钱有闲,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文化生活硬件设施,才有可能用近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来享受人们用整体时间三分之二的工作创造出来的物质和文化产品。
我们强调市场经济,强调与国际接轨,就要从法律制度和社会责任的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方向。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总体讲,我们的硬件已经具备,但是如果从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比来考量,我们的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含金量就不是那么纯了:
1、中国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不能保证各种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一般工薪阶层和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每年的工作日大约有250个左右;在民营企业,个体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虽然有业可就,但是普遍都享受不到每年约120天的假日休息日;与之相反的则是尚有较大比重的劳动力处于半就业,或无业可就的状态;
2、中国劳动力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人均所创造的价值也远不如西方国家,他们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还相当有限,他们要用近100%的时间来获取他们生存的经济基础,中国距福利国家尚有近百年的路要走;
3、中国80%左右的人口不能享受各种公共假日所带来的福利,无论有什么假期,那些农民、农民工,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不能保障享受公共假日的权利;
4、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有其自身文化传统,人们勤劳善良,一向尊崇不劳动者不得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念,信奉以自己的大量的、长时间的辛勤劳动来获取更多可触及的、实在的劳动成果,不太善于以享受生活的文化观念来体现自身的生存价值。
所以,要使“黄金周”真正成为黄金周,不但要解决用于人们日常消费的物质积累和社会文化设施建设,使大多数的人们能真正享有属于他们的节假日,还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努力,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衡量“黄金周”的价值,让所有人都能够真正享受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