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无疑是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建设跨世纪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将给沿长江三亿以上的人民带来巨大福祗。但是工程库区的人民为此舍弃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园,他们为三峡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为此承受的巨大牺牲却往往不为人们所知。
2001年深秋,一个出差的机会使我在归来途中,沿江而下走水路,对三峡做了一次告别游。我亲眼看到三峡的壮阔雄伟,也感受到三峡库区人民同样壮阔雄伟的胸怀。
轮船驶离重庆朝天门码头,沿长江出渝,转过瞿塘峡,进入巫峡,第三天凌晨来到巫山县,天还没全亮。导游带我们下船,越过船码头,走过布满大小石头的江滩,开始登岸。三峡地区的交通主要依赖于沿江的大小码头,主要景点码头比较大,码头停靠着十几艘游船,岸上坐落着密集的民居,那就是巫山县城。
我们是要去游览有“小三峡”之称的大宁河。大宁河是流淌于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狭长山谷之间诸多河流的一条别具风光的河流,属于长江北部的水系。
奇怪的是,游大宁河不能直接在长江边上船,而要穿过巫山县城,越过一个比较大的山坡,才能看见游大宁河的船码头。天已经亮了,早晨的巫山县城刚刚睡醒,拥挤狭窄的街道摆满了各式摊铺,川味浓厚的各色小吃一家挨一家,如果你每顿饭只吃一种,恐怕一个月你也走不出巫山县的美食一条街。
上了大宁河的游船,来了一位当地景区导游。这是一位家住巫山县的年轻姑娘,二十岁左右,长着一双大眼睛,性格开朗大方,用热情标准的普通话招呼着游客。船开了,一路上大宁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应接不暇;山上的猕猴在树的枝干间上蹿下跳;更有两岸奇石怪砾,蜿蜒错落,峰回路转,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嘖嘖赞叹。沿大宁河的一座座村落保持着它的宁静,村里的人们并没有因为游船的往来而改变那舒缓的生活节奏。小导游拿着扩音话筒,一路给游客们讲解沿河风光和历史典故——话语里溢满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游客。
根据导游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宁河就是古巴蜀国与汉中地区人员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汉朝、三国时期,沿大宁河陡峭的山崖,曾建有绵延数百里的栈道,一直向陕西境内延伸。古代的人们无论是经商贸易,还是兵粮铢秣,都要利用这条水道和栈道运送——大宁河为川陕人流物流和文化交流无私奉献了几千年。
在游船驶过的沿河两岸山坡上,我们不时会发现树立有“135M”、“175M”标志的大牌子。小导游向我们解释说,当2003年三峡大垻合龙蓄水的时候,135M将是一期工程时的蓄水线;175M则是二期工程结束时的蓄水线,到那个时候,你们早上走过的那些县城和百姓民居将全部被库区的蓄水淹没。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在远离这里更高处建了新县城,我们巫山县的百姓将按计划分批搬到那里去。
我们关切地问导游,要是到那时候,你们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田园,你们舍得吗。小姑娘略微沉思了一下,稍倾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亮,依旧用清爽的普通话问大家,来自远方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刚才你们看了大宁河,你们说它美不美?大家异口同声说真是太美了。她接着问如果是为了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三峡工程带来的福利,让你们离开家乡,你们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船上的游客有的说,为了国家,搬自己的小家,有什么想不通?有的则说,毕竟祖祖辈辈在这里住了多少代,怎么能舍得?小导游没有继续追问大家,而是拿起手里的小喇叭,用大家能够听得懂的,略带川味的家乡话说,各位游客,我给大家唱一首我们这里的山歌吧!小导游娓娓动听动听的巴蜀山歌在船头响起,飘向碧绿宁静的大宁河,飘进每个游客的心底。
几年过去了,我时常会想起那些135M水线下的巫山县城、沿途的田园、村庄、山坡,还有随着三峡大坝的筑起而抬升的水面,大宁河清澈可见河底的河水将与长江汇聚。我心中的大宁河,是那日夜流淌于山谷间的清泓,是它河两岸的山色风光,是那里的人们世代居住田园村落,是巫山县飘着特色美食香味的旧街,还有唱着山歌的小导游。
现在已是2006年了,三峡大坝蓄水了,旧的巫山县城已经淹没在了水下,135M水线下的大宁河陡涨了几十米,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大宁河和两岸风光不知会有怎样的变化,河水可能会不如以往那样清净,沿河的村落可能已不复存在,那里的人们都迁往哪里,他们现今生活怎样——大宁河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却在我心中多了那几份牵挂:我心中永远的大宁河!
根据新华社2006年4月25日报道,自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开始动第一铲土,1993年到2005年国家和地方开始实施移民工程,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充分体现了三峡沿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巍巍青山见证: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三峡移民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必将为历史、为后人所深深铭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