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发生7.8级大地震,唐山是在顷刻之间楼倒屋化为一片瓦砾。唐山市有24万余人在地震中丧生,数万灾后余生的人成为终身残疾,数万家庭被毁灭,数万儿童成了孤儿。
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有形的惨重的,而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天灾加人祸带给人们的祸患,则是深埋在人们的心底,是伴随那个时代人们终身的痛苦与回忆。
1990年仲秋,我到吉林省吉林市参加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报》在那里举办的记者通讯员专业培训。当时给我们讲课的有一位硕士毕业的报社记者,叫张思前。她课讲得好,几天下来我们的关系相处得也比较好。但是与她同来的老师们私下里提醒我们,和她什么都能谈,什么玩笑都能开,就是不要向她询问她家里的任何事情——因为她是唐山大地震劫后余生的孤儿。她的父母及其他亲人都在那次地震中不幸遇难,她和她的弟弟得到国家救助被安置在石家庄,在那里生活学习长大。
经历了亲人死难的孩子,内心有伤痛,是不愿在外人面前在再次回忆那悲惨的经历的。也许正如人们所说,人生的苦难是一笔用不尽的财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张思前的心里憋着一股劲,要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做出一番事业,以祭慰自己死去的亲人,也用以报答国家和祖国各地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培养。这种内在的力量鞭策她读完了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使她成长为国家专业报刊的专栏记者和编辑。
这是我最直接接触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一个人和一件事。
不同时期的人的不同经历,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一种哲学: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就是要经历各种坎坷与磨难。那些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与锻炼的人,他们有可能在苦难中重新认识自我的品格与能力,他们在经历数次艰难困苦的失败与考验后,仍然能够收拾起散落的行囊,抖落掉身上的灰尘,重新振奋起斗志,开始新的征程;反之,如果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的头一两个回合中就被艰苦与困难吓倒,止步不前,那他将永远也不能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走向成功。
经历过坎坷与磨难面的人们,在其内心会形成一种伴随终身的品质,就是责任。他要为自己负责,要为自己的亲人负责;在他走向社会后,要为自己的事业负责,要向社会负责。这样一种责任不是有谁要求他去承担的,而是他要实现自己既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并在实现这些方向和目标的不断努力中坚持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超出感性认识的更为理性化的决定,是不容更改的。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具体表现为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为认真负责,卓有成就;在他的家庭生活中表现为相互尊重,家庭和睦;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表现为循循善诱,教育有方。
坎坷与挫折是人的一生中无法回避现实,外来的干扰和内心的障碍则有可能夭折一个人的前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希望有地震和灾难发生,而在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磨难,是我们寻找人生真蒂的必修课,是人生成长的铺路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