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秋天又美丽又足够长,秋天的树叶,秋天的街道,空气里到处是桂花的香气,秋天的下午能在街头咖啡馆喝一杯咖啡该有多美啊。可是真的有当事人来约我在咖啡馆谈离婚案件,不晓得出于什么心理,我竟然坚决地拒绝了。
安排在事务所的会客小房间里,照样是为她们准备好餐巾纸。哭起来没有纸头擦又要控制眼泪又要控制鼻涕这真是件高难度的绝技。
小姑娘长得有点象年轻时候的胡慧中,她从结婚开始就是两地分居。啊?当她告诉我从结婚第一天就两地分居着过的,我忍不住“啊”起来。现在哪有两地分居的苦行僧夫妻啊?一般就剩了去城里打工的农民,但据我的目测,多数农民也是夫妻双双一起打工,把孩子扔在家里而已。
除了《欲望都市》告诉过我们,一对恋人如果因人生目标方向不同,需要去各自的城市发展,那么就只有分手一条路可走之外,我记得《绝望主妇》里面也讲到恋人如果分开,无论刚分开时怎么甜蜜一天几通电话,但过不了个把月就都无法再忠于自己原来的感情,哪里都不对头了,连话也讲不到一起去了,只能分手收场。好象这情节应该是《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里的,总之美剧里都是这么宣传分居之普世价值观的。
长得象胡慧中的小姑娘三年的两地分居婚姻,也终于要走到头了,小三象我们小时候玩的丢手帕游戏不时丢块小手帕给你提示她来过,又或者是玩挖地雷游戏,一点一点布阵,让小姑娘挖了一个又一个在前行的道路上她故意埋下去的地雷,把小姑娘雷得外焦里也焦,精神崩溃,协议离婚。结束了自己这一段长达十年从十六岁开始的痛不欲生的初恋。
小姑娘离开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要选择两地分居的婚姻,现在迁徙已经相对自由,他们为何不努力走到一起?是不是他们的爱情不够深,或者是不是他们之间还不足够亲密?如果她结婚前有亲近的女性长辈能指点她如何解决将面临的分居婚姻,结局又会怎么样呢?
美剧婚姻价值观,有美国人的特殊情况,比如他们的性频率,一个人小便急了,不能总忍着,忍着忍着会作病,大便的话,你想忍也忍不住。性的焦虑也如此,因此美国人对分居的婚姻说不。
但中国人的性频率并没有美国人那么高。现实中的分居婚姻比比皆是,父母辈中因户籍限制,夫妻到退休才在团聚一起的都有,现在的分居情形则是有的是外出打工的农民,有的是出国打高级工的高级白领,还有的是人到中年事业又有了新的起点分两地发展,更有的移民海外或者陪孩子读书,一方先去打前站,另一方做为后路留在国内的,在性的焦虑不那么高的中年夫妻当中,分居的婚姻还是大量存在着。
我国的婚姻法中虽然明确规定夫妻分居两年是法定的离婚事由。但是由于我国并没有与此法律相关的配套完善的别居制度和细则,并不象我们在电影看到的,夫妻决定分居时可去律师楼潇洒地签分居协议,以协议时间起算正式分居的时间点。我们国家是夫妻双方都很难举证自己分居开始的时间点,因此现实生活中除了在国外的可以非常明确地确认分居时间(万一两年其间中间回来探亲过呢?),所以一般是不以分居时间为法定事由判决离婚的。
写这篇文章的开始,我本来是想成这样的主旨:只要相爱,分居也是一种婚姻方式,小别胜新婚多浪漫啊。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老实承认我自己也糊涂了,我若是那个象胡惠中一样的姑娘家长,我到底应该持个什么观点呢呢呢呢????
分居的婚姻确实有很高的概率会导致一方的不忠和出轨。这可能与性焦虑也不一定有十分的关系,仅仅就是有太多的机会出轨,不出白不出啦(占小便宜心理)。而以分居的方式维持婚姻的,一定是两个人已经不再亲密无间,否则如何忍受分离的思念之苦呢?但不管是不是这样,出轨、不再亲密无间,对方在自己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经济也各归各AA,那么这分居的婚姻也丧失了本来缔结婚姻的全部意义。写了半天还是美剧的套路。。。。。
最后送给天下所有亲蜜恋人们一首诗:想和你一起生活。爱情和婚姻本来面目就该如此: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作者:茨维塔耶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