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文学志》编撰札记之一百三十
衡水当代作家
本土作家·中年作家
衡水的本土作家是衡水文坛的中坚力量,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被称为“平原作家群”,其中既有七八十岁仍笔耕不辍的老作家,也有五六十岁正值创作旺盛期的中年作家,更有风华正茂才气袭人的大批新锐作家,他们坚守自己家乡的文学阵地,把文学创作的根基深深扎在生我养我的家乡风土民俗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深情地讴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用优秀的作品激励着乡亲们建设自己的家乡,创建美好的生活。
还有一些写作功底深厚,发表大量作品,虽未出书,但堪称作家的人,如:
王 培
王培,曾任教师、深县政府干部,衡水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现为民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副处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在报刊发表大量散文。
附:
拜会王培
郭俊禹
(2011-06-01 08:15:51)
经常阅读《衡水晚报》副刊的同志,一定会熟悉“王培”这个名字吧,今年以来,他的文章《缅甸遇老乡》、《大槐树之难》、《老羊倌的心态》、《爱的密码》、《开采人生的金矿》、《清明节的梦》、《第一次捐款》、《北京遇骗记》、《肯付出才有机遇》……一次次出现在,《衡水晚报》“平原季风”栏目中。读着这些质朴纯真的文章,一定会想象这是一个什么秉性特征的人物?其实,这个梦牵梦绕的想法在我脑海里也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总想拜会一下王培。
于是,5月31日的上午,我拨通了市民政局办公室的电话,首先了解了王培的基本情况后,随后与他通了电话:“王培吗?我是市交通局郭俊禹,挺崇拜你的,想见见你交流一下,有空吗?”“好,好,我就在胜利路五院对过市民政局三楼309房间,我等着你过来。”人就这么有缘,人就这么简单。
说起王培,在我的阅读生活中,早已熟悉。他也是当年马少华大姐负责《衡水日报》“家庭驿站”栏目时的勤快写手。那时,我们的文章还经常同时出现在这个版面上,他也算得上是在马少华指点下成熟起来的那批青年文学爱好者,只是后来进入仕途发展,岁数比我大些。1996年1月份,我们还共同应约参加了《衡水日报》社举行的读者编辑座谈会,但没有相互介绍说话,而失去了早应认识的一次机会。
来到衡水工作后,读着王培的文章,我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了解。而真正打动我心的是他那篇发表在2007年5月28日《衡水晚报》上的《天高路远父母心》的文章,真情实感,亲情无限,引人共鸣。尤其最后那句“原来我那胸襟豁达的二老,更有着深切苦婉的亲子之情啊!”读后我潸然泪下,还写了一篇深刻读后感,“挂”在我那网易博客里。也就有了更加想见他面谈交流的欲望。
半个多小时后,我走进了市民政局办公大楼,敲响了309号房间。想象中的老兄,终于见到了。真的“文如其人”,淡黝消瘦的脸上充满微笑,衣着朴素中显露真诚,很难想象站在我面前的王培还是一位驰骋仕途多年的副局长。我们落座交谈起来。
回首往事,漫谈写作,王培是那样的富有亲和力,从自己的七八年语文教学经历,到深县政府从政,再到后来的调入地区民政局,从办公室科员干到现在的副局长,永做生活的有心人,一直没有忘记学习、思考、写作,善于积累,勤奋耕耘,文学积淀,生活磨砺,形成了如今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得到编辑和文学行家的共同认可,其文章在衡水也固有一批欣赏者,经常接到崇拜者的赞美电话。
其实,王培生活很低调、单纯、透明,在他身上找不到当今社会浮躁喧嚣、官场复杂的印迹,更多流露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那种质朴淳善,感恩之情。回忆过去,他讲得那么动情;畅谈当今,他说得那么知足。说起父母,他是那么的无限深情;谈起孩子,他又是那么的欢笑乐畅。当我问起有没有出书时,他淡淡一笑:“没有,我要出书,也用不着自己掏钱。写的文章要出早出几本了,没意思!”作为保存积累,他只是把每年刊登有自己文章的报刊装订在一起,有时间了,就拿出来自己欣赏回味一番。平时里,他也不爱参加这个圈,那个会的,更没有建立自己的博客、空间,就是平凡生活着。
“如果把王培写的文章全部阅读后,就能全面了解一个完整的王培形象。”这是我的印象。因为我体会到了这些年来王培一直用笔写着自己真实的生活。他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事来做的,写真事、动真情这是他的文风。他写的叙事文,往往都有细节的描写,都是本质上的真实。见事求义,循义求事,留心生活。他秉承不强写,“工作之余,有感但无发,则搁笔不写,轻松些,不是那么孜孜以求,一般提笔写就,一呵而成,留几天再重新审视,补充新意。”他把写作看得那么淡定,“我想好就写,写起来不费劲,但修改需要个功夫。”他从抽屉里拿出刚刚写就的文章底稿让我看,只见上面改写得密密麻麻,足以看出他认真思考、追求完美,锤炼文字、绝不草率之写作精神。
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交流,使我们无法结束,只有“忍痛割爱”,我起身走出房间、下楼、出院,王培老兄把我送出:“下次我安排,我们叫上几个朋友,一定要坐坐!”我答应着,上车回单位。真的好温暖,我从王培身上体味到了生活的单纯自然和人间的那份永恒的真情!
高连奎
高连奎,桃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就职于衡水宝云寺管理处。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发表过大量作品,擅长长短篇小说创作,只是没有出书。
李润地
李润地,曾在暖气片厂、财政局工作,现为冀州区发改局综合科科长。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发表过大量作品,擅长诗歌、散文创作。被誉为冀州十大名笔之一。
附:
冀州相遇李润地
郭俊禹
(2011-07-29 08:42:42)
7月28日,天气闷燥。应吕乃华大哥邀请,与几个文友乘车奔赴冀州相聚。一路上,同去的朋友调侃问我:“小郭,你想见到谁?”“我想见的冀州朋友很多,但这次最想见到的是我的同龄人杨万宁、李润地,特别是李润地,我从来没见过面。”
临近中午,车到冀州。才女美男相聚、相见、握手问好,大家多数相识,也就简单交流一番,准备到宾馆吃饭。我随在队伍之后,始终有一个穿着朴素、不善言谈、面带微笑腼腆的男子与我前后同行,我们俩相互礼让,最后走进吃饭房间。落座后,乃华大哥一一介绍,“这是李润地!”啊呀,原来与我同行的就是李润地老兄啊。我激动万分,忙站起来,久久握手相祝。
偶然相遇,了我心愿,也勾起我对往事的美好记忆。李润地,这也是当年《衡水日报》“家庭、社会”版冀州三大主笔(杨万宁、吕乃华、李润地)之一,曾是报社马少华编辑手下的“得力干将”,20来年前,他那短小精美的文章就经常见诸报端,《很想长膘》、《灵魂的家园》、《防盗门》、《那位少女叫君》、《回家》、《门神画》……他擅长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我笔写真情。阅读他的文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更为主要的是启迪人的智慧,使人感悟人生哲理,提供生活经验和技巧,所以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我的文章也开始与他同版发表,我更是对其充满神秘和敬佩之感,总想结识这位朋友。
1996年12月27日,身在武强县交通局工作的我与当时作为冀州暖气片厂的李润地老兄等人相聚衡水日报社四楼会议室,参加了作者、编者、读者座谈会,与市委和报社的主要领导同志一起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办好《衡水日报》“家庭、社会”版。但那时由于年少胆怯,规则地开完会、吃了中午饭、每人领了本《新华字典》、交上发言稿,就各自匆匆离开衡水回基层单位了,也失去了相互交流认识的机会。但在我心中,自此“李润地”之名已深深扎根,我时刻关注他的文章,认真品读。他的每篇文章,都是那么亲切真实,质朴感人。
苦乐笔墨中,20多年的业余写作,20多年的奋斗不息,伴随着《衡水日报》的发展变化,李润地这个名字时常“闪耀”在不同版面,笔耕不停,作品不断,成为全市的勤奋高手、多产好手。李润地老兄如今文笔飞扬,“功名成就”,作为冀州市发改局一名普通员工,在常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收获了文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和幸福。他是多年的省作家协会会员,历练成为衡水“蓄势中的青年作家”之一,散文名家;他关心家乡发展,赞美家乡、歌颂家乡,宣传家乡,成为冀州市的“十大名笔”。他名声在外,却不善张扬,低调做人,激昂作文,人品文品凝笔端。
此刻,我举起酒杯,虔诚地相约老兄,为了共同的爱好,为了20多年的坚守,共同干一杯。单薄瘦弱的身躯,和善亲热的面容,慢条斯理的话语,内秀文敏的秉性,我的同龄人,我的好老兄,性格相似、脾气相投,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仰。岁月沧桑,生活磨砺,使我们人过中年,背负家庭、社会重任,艰难步行,人生坎坷,世态炎凉,使我们更加现实,健康为重,快乐一生。
人就这样有缘。翻开2010年10月20日《衡水日报》的“滏阳花”版面,李润地老兄的《仰望镇海吼》一文赫然版首,其下就是我那篇《家乡的小桥》,这是15年后,我们的文章共同又发表在了一起。他的这篇游记,文笔厚重、大气,情景交融,情深意美,富有历史感。他在观瞻千年沧州铁狮子苍凉、悲壮的面容和王者的雄姿无限赞叹的同时,也发出了“传说也是历史,历史也是美丽的传说”的叹息,“很多事物能穿越千百年历史时空保存下来,有时的确是一种幸运”。我真切感受到了李润地老兄生活阅历的丰富和人生感悟的积淀,他将深沉的哲理思考融入作品,曾经沧海难为水,当历史的车轮越来越远,历史的真实只能靠文字和实物加以印证了。
文如其人,品读李润地老兄文章,深知他是一个性善良、重情感、常感恩的人。2011年7月22日发表在《衡水日报》“文化广场”版面的《难忘的编辑》文章,他感念20来年对他有过帮助的编辑,赞扬乐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赞美人间交往中的真情实感,他是个有心的人。他真诚忠厚,他诚挚友好,与人为善。多年来,在诸多繁忙的公务中,他寻求淡泊、宁静,而达到明静、致远。他写作不是为完成任务而作,而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他懂得生活,懂得写作,感受生活,品味生活。
时间仓促,交流有限,仅凭脑存“文献”和感官,匆忙成文,还需包涵。随着时间、随着交往,李润地老兄的完整形象一定会出现在我笔下,使人启迪赞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