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人抓狂的宏观调控

(2006-06-16 11:16:56)
令人抓狂的宏观调控
 
王子鹏
 
本轮宏观调控,正式开始于“国六条”,但4月底的加息应该是锲子或者序幕,而加息又源自于今年一季度以来的贷款增长速度和广义货币增长过快、资金的流动性泛滥。资金流动性泛滥导致投资的过快增长,而宏观调控所有的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控制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和投资需求的过度泛滥,而这一切目标,都必须针对目前过于泛滥的流动性下手。
过低的银行储蓄利率和大量的民间财富、境外热钱,被认为是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但一个更大的主力即将进入货币流动领域——一万亿国库现金。6月5日,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发布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从7月1日起,将把国库现金的管理推向市场化。中央国库现金是财政部在中央总金库中的活期存款,主要存放于央行的特定帐户,并获取活期存款利息。实行新的市场化的管理办法之后,央行将可以在保证中央财政国库支付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根据暂行办法,这种管理活动包括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而在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初期,将主要采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
实行中央国库现金的市场化管理,无疑是财政存款管理方式的进步,它不仅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能使财政收入能通过金融工具获益。这种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也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方法。这次由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发文,无疑也显示了国家财政对央行宏观货币政策的支持,也预示着今后更加灵活的货币调控政策。
但是,这一政策推出的时机却令人困惑不解。截至今年4月底,中央国库的财政存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18万亿,政策实施后,即使推向市场的只是一小部分,也足以使已经泛滥的流动性情况更加严重,通胀压力增大,银行贷款的冲动更加强烈,原来幅度不大的加息的效果也就更加没有意义。由于流动性泛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原来的宏观调控在控制投资方面的效果也就更加令人担心,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也就更加强烈。
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并不仅仅针对房地产,但房地产行业作为投资和消费的重点增长区域,无可避免地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区域,央行的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政策的前后冲突也时有发生。
2003年6月央行下发的《规范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防范住房金融风险》(121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央行提醒并约束各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求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70%;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对消费者购买高档住宅和第二套房子的贷款限制。这份文件表达了央行对房地产金融安全的隐忧,并试图收紧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资金通道。文件发出后,引起房地产业界甚至基层商业银行的抱怨。两个月后,政府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18号文件,明确把保持房地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并提出“发展住房信贷业务”,“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开发项目也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等等。虽然相关官员否认两份文件的相互矛盾,但无论怎么说也不是一个调性,至少我们看到,在如此重大政策的决策上出现明显的偏差,暴露了我们决策过程中缺乏共识和协调性。以至于后来央行试探性地提出的取消期房销售,也在开发商的反对声中无疾而终。
我们无法判断这其中的是利益的博弈还是决策机制的缺陷,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人老说前后矛盾的话,会让人失去信任和耐性;一个政府如果出台前后矛盾的调控政策,不仅让人犯晕,更让人抓狂,除非这个人已经对各种刺激麻木不仁。其实,无论是运用金融工具做大财政收入,还是提高银行资金安全水平都没有错,但是可能的情况是,这种正确的决策被运用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或者地点。

2006年6月8日星期四
 
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