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定资产投资“降温”
房地产调控措施仍需暂时“静默”
王子鹏
就在民众对新一轮宏观调控众说纷纭的时候,央行和发改委再次针对过热的投资泼水“降温”。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央行在其网站上解释说,本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如果加上近期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发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基本可以判定针对当前民众反映强烈的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以抑制投资为先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基本启动。
按照习惯性做法,每当经济出现过热或偏热的可能或苗头,宏观调控总是从抑制投资入手。2003年的央行“121文件”正是上一轮宏观调控的肇始。在最近公布的一季度的统计数字中,同样看出了国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有过热倾向的苗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而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同比增长32.7%。更有数字表明,中国各银行第一季度发放的贷款,约占全年计划放贷总量的一半。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加过多。因此,国家发改委和央行的最新政策无不在围绕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适度紧缩货币、抑制投资而进行。
从官方角度看,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但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看作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其政策方向,基本延续了2004年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向,为了巩固上一轮调整的阶段性成果。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从年初开始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去年下半年宏观调控放松后的反弹,因此,调控的压力远较上一次为小,具有明显的试探性质。同时,在金融政策之后,通常都会出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具体措施。
在抑制投资的调控方案下,部分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产能过剩产业的抑制,比如钢铁、焦炭等行业的整体基本面将可能出现下滑。贷款利率上调,市场资金供应减少。对房地产行业说,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资金将被迫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出来。在这一定程度上,将会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认为这就是针对房地产市场而言,相反,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措施仍然处在暂时的“静默期”。
由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与2004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而前两年的宏观调控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果简单套用两年前的招数,难免有刻舟求剑之感。宏观调控两年多来,两大基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是房地产供应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投资渠道问题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汇聚成一个最表面最具社会性的问题——房价依然在快速上涨,甚者是“报复性上涨”。因此,房价问题的背后一个是结构问题,一个是投资渠道问题。结构不合理,导致中低价位商品房严重供给不足,市场需求压力推动了房价上涨。投资渠道不畅,大量资金无处可去,导致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旺盛,进一步推动了房价上涨。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房价再次疯涨的基因就没有剔除。
在这一背景下,对原材料行业的压缩并无助于解决房价问题。对信贷的控制或能抑制部分投资和消费,但对于大量投机资本仍然缺乏合理的疏通渠道,房地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和投机方式。
因此,这两个政策如果作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充其量只是一个试探性的“探空气球”,针对房地产的具体指导方案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对比两年来的调控措施和效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2006年4月27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