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岩下村:雨中石头建筑

标签:
缙云括苍山康熙年间朱氏石头杰作 |
分类: 旅游记录 |
去年新春时节,到处热闹非凡,即使雨雪交加,不妨碍人们的精神状态。
白天阳光灿烂,春光无限,温度骤升,春节如同劳动节,穿长袖穿行山村里。从石仓出来的下午天色就阴了,三点多,天暗,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了。
在括苍山下转悠,找入口,导航正在跟踪路线。
雨不大,炊烟沉浸在雨丝中,漫游在村庄的上空,向山上飘移。雨水冷嗖嗖的,散在脸上,有冰的感觉,但不扰人,似春天后开放在路边的花一样,在迎接我们似的。这是括苍山西麓的壶镇镇。路不宽,盘山路重重,山重水复疑无路,转悠转悠忽开朗,前面肯定是世外桃源般的景处,吸引力很大。
一座门楼出现了,矗立在路上,一侧是竖在山崖上的,门额三个字“岩下村”,石头下的村庄,意思明了清楚。这里离镇十五公里,海拔六百多米。我喜欢石头,雨中的石头,喜欢接受雨雪的浸渍渗透,使得石头刚硬中带柔软,饱受“青睐”,静静地卧在各处,或是组成各种构件,熠熠泛着亮光。
在岩下村,石头会唱歌,唱着历史传留下的自然之歌,石头会说话,无声地向人们诉说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块块各异的石头形成的风情。
据记载,岩下村明建文帝三年(1402年)始建,全部是从中原迁移朱姓人家。岩下村完整地保留了全部由原始石头砌筑而成的村庄,所以都叫它“石头村”。现在的“岩下村”,是什么意思呢?村庄上方有巨石百丈岩。
村口北望,诚如文意,石头世界,所见全是石头建筑,石桥、石屋、石路、石巷子、石台阶、石臼、石驳岸、石埠头、石磨坊,石料奇多,所以花盆都是石头制作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不会象垃圾一样散乱,而是“各司其职”般地各得其所,或在桥,这桥的料是要挑选的,长度和厚度须足够,否则承重不够,会出危险;或在墙,无棱无角,都不影响它们的用途;或在路,天长日久,似乎没有被松动过,甚至是在路基垂直的立面;或在看似危险却牢固无比的桥,石头们团结一致不倾轧,友善地成一体;或集合在水泥,那是比较时新的建筑。
与山区村庄一样,山涧将岩下村分成东西两块,散却不失规矩,路路相畅,巷陌皆通,许多游人称其象孔明所列的八阵图。整个岩下村现存石头房屋两百多幢,其中古民宅二十八处,最古老的一座四合院建于康熙年间(公元一七年), 距今三百多年。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墙壁上有一块牌子,写有“西园旧址”,下有两行小字:“岩下朱氏起始首居西园地,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历史记载,朱氏首居房子被洪水冲毁了,后来移建过来。
岩下村在二〇一〇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〇一七年一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央的朱氏宗祠,梁柱雕梁画栋,因为年代久远,四壁暗淡,多年的灰尘已经积厚不少,生机不足。其间有一古戏台,保存完好,戏台南墙东西两边文革标语依旧,是“抓革命,促生产”,西墙标语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五十年的气息,让人穿越。这里是文革时期生产队聚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