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12)
(2010-03-31 13:52:42)
标签:
文化 |
然而事情总是不能遂人所愿,按道理他也算到了娶妻之国的年龄,但因为政务一团混乱,有关他的封地、王府的安排建造并没有预先筹划好,之国的事情也就无人提起。可是年龄不等人,到天启6年(1626)初,依照当时习惯的说法信王已经17岁了,即使是平民百姓家的子弟也该娶亲了,天启帝只好张罗着先给这个弟弟娶一房妻室。但皇宫大内之中除了皇帝和太子可以迎接自己的新娘进来之外,是不能容纳其他女眷的,于是只好为暂时无国可之的信王在宫外安排一处临时住宅,就是所谓的“信邸”。这个信邸是临时抢修出来的,再加上监工的太监克扣工款中饱私囊,建造得很粗陋。但对于信王来说,只要远离皇宫一步,也就少了一分政治风险,所以他对搬家的事情仍然感到很是欣然。
信王妃是这年六月选定的。明朝制度,天子和诸王的后妃一律从清白平民家的女儿中选出,为的是防止世家大族通过与皇家的姻亲关系干政擅权。信王的王妃也是从平民家庭中选出来的,姓周,父亲叫周奎,祖籍苏州,是京城里的普通居民,家境相当清贫。选择王妃的事最初由外朝和内府中的有关衙门联合主持,照例定出候选者,再由太后最后确定。天启时宫中没有太后,掌管太后印信的是万历帝的一个妃子,昭妃刘氏,但宫中的一切有关事务都由张皇后定夺。为信王选妃的时候,张皇后觉得周家女子过于瘦弱,刘太妃在旁说:“现在虽然弱一点,将来一定能长得高大。”张皇后也就同意。
此后又有一系列的仪式典礼。第二个月闰月,负责天文历法和观察星象的钦天监为信王的婚礼各个进程择定了吉日。十一月,信王先从紫禁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信王府。十二月初十日,首先举行了标志着长大成人的冠礼,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了独立的成年期。以后是纳采、安床许许多多的麻烦事;周家则备办嫁妆,给新娘开脸,更是忙得四脚朝天。这样经过了一番大忙大乱之后,新娘子总算在天启7年(1627)二月初三这一天清晨被娶进了新建成不久的信王府。朱由检从此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这位被选中的信王妃周氏生于万历39年(1611)三月,(周后生辰见孙承泽《思陵典礼纪》)名义上比信王小一岁,实际上只小3个月。一对小夫妻年纪相仿,出身经历却极为悬殊。周王妃是小家碧玉,受得是规范的淑女教育,但一时很难习惯帝王之家严格的礼数和奢华的气派。好在她对自己这位高贵的新郎相当满意,作为一个平民少女,一下子位晋王妃之尊已属极为不易,何况夫君又是一个品貌才学都十分优秀的青年。出嫁之后,周氏对丈夫的感情一直相当深厚,直到最后同日而死。而新婚的信王却从新娘身上感受到了一些民间的清新气息,好像一下子打破了多少年的郁闷。妻子又是他身边的第一个亲人,给了他爱,给了他热情,抚慰了他过于寂寞的心灵。所以他对这位妻子也始终热爱、尊重,这同明朝的绝大多数皇帝与结发之妻极为冷寞的关系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
当时普遍实行着一夫多妻制,贵族家庭更是如此。因此新婚的信王夫妇尽管相敬相爱,鱼水和谐,却还是在蜜月刚刚结束的时候就又为自己的家庭增加了新的人口。信王同时娶进府来的两位次妃一个是田氏,一个是袁氏,都是年龄略小一点的少女。其中田氏从小生长在扬州,音乐、绘画、书法样样精熟,又体态清丽,风格秀雅,特别得到信王的喜爱。由原来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突然变作妻妾满堂,由死气沉沉的深宫一下进入欢乐热闹的信王府,朱由检才第一次体验到人生的欢乐。有了一个家,真好。唯有时局不容他乐观。此时他没有别的企盼,只希望早一点带上自己的妻妾,离开危机四伏的京城,赶快到封地去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太平王爷,去享受平安富贵,花团锦簇的人生。他和他的家人们绝没有想到,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这一家人又将重新搬回到紫禁城里,但那时候他们是以整个皇宫的主人的身分进驻的。
有记载说,当初崇祯帝还住在勖勤宫里时候,一天睡午觉时作了一个梦,梦见两条乌龙缠绕在宫中的柱子上。其时正好风雨大作,崇祯帝被暴雨惊醒。雨停之后,人们发现院里的水井中有几条一尺多长的金色鲤鱼,鲜活跳跃,崇祯帝命人用水桶把鲤鱼汲上来,放到了西苑的太液池中。
这显然是一个由崇祯帝的贴身侍从们制造出来的神话,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崇祯帝登基正位完全是天命所归,而非一时侥幸。因为乌龙、金鲤都是真龙天子的化象,而风雨大作则是潜龙出动的征兆。按照这则神话的说法,崇祯帝早在身为信王住在勖勤宫里的时候,就已经命中注定要统御天下了。还有些神话把崇祯帝上膺天命的时间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据说天启帝最初即位的时候,还不太明白事理的小御弟朱由检忽然好奇地问哥哥:“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天启帝随口回答:“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许多人就把这些话当成了预示后来事态发展的谶语。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其实当年身在勖勤宫里的少年信王常常忧虑的是如果保住身家性命,对于日后成为国家的主宰,那是连想也不敢想一下的。出居信邸之后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只盼着早日脱离政治中心的漩涡,而绝无其他的非分之念。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信王能够继承帝位的可能性也确实是微乎其微。明代实行严格的父子相承的继承制度,除了初年成祖通过“靖难”用武力夺取了侄子的政权外,200多年来实际上只有嘉靖帝是以堂弟的身分正常继承皇位的,那是因为正德帝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又死得过早,没来得及安排过继嗣子。信王作为天启帝唯一的弟弟,在天启帝突然死亡而且没有亲生的或过继的儿子的情况下是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嫔妃们实际上已经为天启帝生育过3男2女,只是都没有养大就夭折了,天启帝又正值盛年,才不过20岁出头,只要不出意外,再生养几个儿子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直到天启7年(1627)的夏季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过会由信王来入承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