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择的困惑

(2006-11-13 21:00:13)

  记得三十几年前,我从部队复员到南方的一座小城,一时没有新的工作,手边又没有什么可以读的书,觉得憋闷得很。不久结识了小城中学里的一对年轻夫妇,为我找来了一些书,才救了急。在那个时代,他们能找到的书毕竟也很有限,真正值得细细来读的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十二册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朱生豪的译本,另一种则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只有上册的两个分册,实际上是半部书。

  有了这两种书,我的生活一下子充实了许多。每天上午就一字一句地抠《古代汉语》中的文选,甚至还作了一些笔记;下午则倚在床头品味莎翁的悲剧或喜剧,随着情节的发展又哭又笑。那时候我作梦也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了个文化人,读书以及作笔记,其实都是为了消遣。所以好不容易弄到两部好书,就全然没有志于学者那般的如饥似渴,而是很舍不得的,要一点一点地吸吮,一点一点地品尝,两部书足足读了一个多月。

  依我本来的脾性,读书喜欢粗线条的翻阅浏览,很少认真的精读,因而翻过的大部分书都如过眼烟云,没有在脑子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这一个多月的阅读,给了我不小的收获,尤其是我后来需要用到的有关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靠那个时候打下的底子。这情况很有点象茨威格小说中的那位棋王,正是一种无可选择的境遇逼得他掌握了高超的棋艺。

  北宋的宰相赵普,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被认为是读书少而精的典型。其实他的精读《论语》,多半也是出于别无选择的窘迫。五代时期连年的兵燹使得书籍毁佚严重,繁忙的军国大政使他没有更多的读书闲遐,早年教育不足造成的“寡学术”又使他不可能钻研比较深的学问,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造成了赵普的只好靠读《论语》以自遣。因为《论语》在当时,是最通行的,又是比较通俗的,而那种语录体的形式,也最便于零敲碎打地阅读。赵普当初肯定也没想到,这种别无选择的选择竟让他深得儒学的真髓,受益非浅。

  小时候听歧路亡羊的故事,不明白一个大学者何以为了丢掉一只羊就当众痛哭起来。后来才渐渐窥得一点那寓言中的哲学底蕴,知道了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常常会多么尴尬,多么无能为力。读书在人生中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选择什么书读,用怎样的方法读,一般来说算不上是生死攸关的抉择,但有时候也许会对一生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我大多只是含糊其辞。因为面对书店和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自己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有时候真想象杨子那样痛哭一场。我不想加倍地误人家子弟。

  “你别无选择!”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解脱,你无须再为选择而困惑。但就读书而言,这种无须选择的轻松岁月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有了太多太多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藏书种种
后一篇:追求不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