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在没时间,还是老文章呀

(2006-03-26 22:41:33)
吃鱼的险境
  我很喜欢吃鱼,不论淡水生的还是咸水生的,只要新鲜,怎么烹制都爱吃。因此吃鱼的时候多,就生出事来。前些天吃一条葱烤鲫鱼,一时忘形,竟有一根鱼剌卡在了嗓子里,而且卡得很深,看不见,摸不着,只是剌剌的疼,弄得整个下午和晚上坐卧不宁。去医院吧,又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这么大的人了,于是只好喝醋、吞饭团地自己折腾,终究解决不了问题。好在第二天一早醒来,那根剌已经悄然而去,好了。当时的痛快真是难以形容。
  吃鱼吃了几十年,卡剌的事情是头一次发生,尽管没造成什么伤害,还是引起了后怕。有一位朋友卡了鱼剌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折磨才解除痛苦的,还听人说有人是被绑在手术台上用钳子伸进喉咙里把鱼剌夹出来的,是否还有过更严重的后果,未见记载,但恐怕也很难说吧。如此看来,吃鱼简直就成了一项冒险行为。
  人类吃鱼的历史比吃猪肉、牛肉、羊肉都更悠久。仰韶文化的陶片中多鱼纹,表现出对鱼的特别厚爱;孟夫子提到美食,也是先想到了鱼。吃鱼就难免有卡剌之虞,于是我们的祖先专门创造了一个字,叫作“鲠”,形容鱼剌卡在喉咙里。卡了鱼剌是很讨厌甚至很危险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所以古代的敬老规程里就有一项“祝鲠”--在老人吃饭的时候祈神保佑,不要被鱼剌卡了嗓子。神是否真来保佑了不得而知,但古礼已废,对于后来的人们,鱼仍然是一种危险品。
  面对危险,各种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最简单的方法是干脆不去吃鱼。宫廷的御膳食谱中很少有鱼,即便偶一为之,多半是为了讨吉利,通常都远远放在餐桌的角上,不允许皇帝真的下箸。因为皇帝的金玉之体太珍贵,不值得为了一点口腹之欲去冒奇险。退一步的办法是把剌弄得酥软无害。华北人吃小杂鱼一般是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大锅里,多放醋,微火久炖,名曰“酥鱼”,鱼剌乃至鱼头都烂烂的不再会作怪。现在的鱼罐头也是这一路,高压之后,骨肉难分,不论哪种鱼,哪种烧法,吃着差不多都是一个味道,却绝没有鱼的鲜美。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本来应该由自己舌头承担的任务交给厨师去办,把鱼割剥开来,剔尽大剌小剌,再上灶上桌。西洋人吃鱼大多照此办理,我们的鱼片、鱼圆也属于这一类。但依照国人的习惯,鱼片、鱼圆都不能算是经典意义上的鱼,真正的活鱼大菜还得是整条整段连骨带剌地烧。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比较缺乏冒险精神。就以吃鱼的方式而论,这种说法也是很讲不通的。洋人攀绝壁滚瀑布自然需要一点玩命精神,但我们就在杯盘之间,谈笑之际,遇巨难而不神惊,临绝险而不色变,全凭一条舌头拨乱反正,化险为夷。要说玩惊险,这绝对是高层次的。何况我们还有一条“拼命吃河豚”的口号,那更是一餐之间要在阴阳界上打几个转身,外国人,谁敢?
  就为着这点传统,我也不能打退堂鼓。所以鱼照吃,只是,得多加一点小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