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高157米

科隆大教堂,壮丽的内观
从中学到世界第二高的大教堂,我们在跳跃式的参访中,从点点滴滴中感受着科隆的过去与现在。
真诚的友爱
讲座结束后,我们返回二楼的会议室。几位老师正在摆放特意从中餐馆定制的素餐盒饭,殷切的用心实在令人感动。
在了解到校长的儿子正在参加几个月的禅修后,悟光法师拿出楞严咒挂坠让校长带回结缘给他,校长欢喜纳受。法师询问莫瑞尔女士是否习惯中餐时,她高兴地用中文说:“非常喜欢!”

饭菜中情谊
用餐期间,有学生来问是否可以放学,莫瑞尔女士立即请示校长,校长即刻到广播室宣布放学。当法师询问平常是否也这么早放学时,校长回答平时下午4点到6点放学,因为今天是今年德国最热的一天,所以校长决定提前放学了。会议室内没有安装空调,可见平时科隆的天气应该是比较凉爽的。
细心的莫瑞尔女士提议,午餐后到学校的小电影放映室去观看学生制作的学校简介短片,并解释说放映室在地下室,那里很凉快,“可以放松下”。

学生自制宣传片

影院效果
走进放映室,果然有清凉之意袭来。室内的墙上张贴有世界著名影星的剧照,红色的墙面和黑色的地面、座椅形成鲜明的对比,蓝色的天花板有类似繁星的图案,一侧大铁架上放有古老的胶片放映机,这一切都形成了影院的氛围。
我们在此观看了由学校老师和学生编导、制作、剪辑的学校宣传片。影片虽然略显稚嫩,但整体流畅,充满了活力,但透过画面的表现力,也大约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一想到这是一部中学生制作的片子,不由得十分佩服。
放映结束时,校长送给参访团每人一个中德两国国旗徽章。悟光法师立即将徽章别到了自己胸前,这一举动当即引来了校长的赞赏。校长又介绍了本校女教师克伦茨女士给我们认识,说已安排她陪同我们前往科隆大教堂参观,悉心的安排再次让我们感动。
在离开前,在学校门口,我们和校长、莫瑞尔女士、克伦茨女士合影留念。校方的摄影师,拿着专业照相机对准两位法师,在三十秒内前后快速移动,宛如闪电般地完成了团体照、个人特写等照片的拍摄。这位摄影师令人咂舌的高效,引来了悟光法师的赞叹,嘱咐负责文宣的同学要好好学习。
当我们互致告别后,莫瑞尔女士还坚持把我们一直送到车上。车启动了,在炽热的阳光下,校长、莫瑞尔女士与我们频频挥手致意,中德两国的国旗在校门口高高飘扬。

莫瑞尔女士挥手送别

欢喜合影
善业的凝聚
大巴刚进高速入口,就发现前面大小车辆行驶十分缓慢。不多时,听到警笛声从后面传来,路上车辆迅速让出一条通道,两辆警车很快开到前面,大家都意识到前面出了事故。所有车辆都停下来安静等待,没有喇叭声,没有下车走动的人,大约过了一小时,其间又有救援车辆从快速通道中穿行而过,迅速赶往现场。有紧急情况出现,司机们都会自动把通道让出,这点,我们去美国参访时,在路上也见到过。可见其待人着想的能力。

仅用四色的璀璨彩绘玻璃窗

突破境界的祈祷之地
下午16:00,大巴到达科隆大教堂旁。科隆大教堂,高157米,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科隆大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虽然之前已经见过许多华美壮丽的大教堂,但是来到科隆大教堂前时,还是为其超乎寻常的高大宏伟所震撼。照相机的镜头已经无法将这座教堂的全景正常地拍下来,那入云的高度,让人感叹当时建筑者的鬼斧神工。而让人意外的是,如此辉煌壮丽的科隆大教堂却是外表黝黑,如同被烟熏过一般,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克伦茨女士
跟着克伦茨女士的脚步,我们首先来到这座教堂古老地基部分——地下室,斑驳的巨石墙面承载着这座教堂八百多年的历史,大功德主阿古斯特国王的大理石雕像依然守护在这里。走上台阶,克伦茨女士介绍了石板地上一个特别的图案,它是修道者遇到境界希望寻求突破时的祈祷之地。
我们回到大教堂的一层,克伦茨女士介绍说,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5700个,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
除了建筑非同寻常外,如同许多教堂一样,科隆大教堂还是一个藏宝库,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堂四壁的窗户总面积达到一万多平方米,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据说,画面如此漂亮,却只用了四种颜色,而且很有讲究: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红色——代表爱;蓝色——代表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
克伦茨女士特别提到,在最近修复教堂的窗户时,科隆市民捐赠修缮的窗户没有绘制圣经人物和故事,虽然教职人员对此并不喜欢,但是也只好接受了市民们的这份美意。这也体现出当代德国所崇尚的民主自由之风。
悟光法师问:“现在这里还举行宗教活动吗?”克伦女士茨答道:“是的,这里仍然是科隆市民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各种重大宗教仪式中,如婚礼、洗礼、葬礼、重要庆典、募捐等等,主教和神父们会分别坐在祭坛两边的固定座位上,信徒们坐在祭坛下的长椅上。祭坛上供奉着圣者的棺椁。周围点亮的蜡烛是信徒们为祈祷圣母超度亲人亡灵而设。”法师点头道:“教堂是善业凝聚之地。”
不完美的提醒
半个小时的参观结束了,匆匆走出科隆大教堂,克伦茨女士抓紧时间介绍教堂的外观: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而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科隆大教堂不断被加高加宽,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尖塔,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
望着黑乎乎很容易被错认为是铁塔的科隆大教堂,我向克伦茨女士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它明明是大理石建造的,为什么这么黑呢?克伦茨女士答道:“科隆曾是德国重要的褐煤生产基地,处于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泛酸的空气侵蚀着教堂的每一块石头,大教堂建成仅160多年,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双塔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黑褐色。当地文物部门为恢复教堂原来的建筑风貌,用莱茵河的水给157米高的双塔清洗。后来市议会知道了,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被毁容的大教堂,让科隆人民非常痛心,敦促科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减少污染,保护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特别超前的是,在上世纪中叶,他们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提倡绿色生活”的口号,成为“倡导低碳、防止气候变暖”的践行者。
再次仰望科隆大教堂,之前觉得刺眼的黝黑表面,似乎也变得好看起来,在这里真实地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的,只要积极改变,坏事也可以变好事。

大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