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六十二:
次第花开(上)
下午,悟光法师在巴黎大学伯纳丁学院──一所神学院做演讲。原本的传统讲座,却随因缘变成了一场佛学答问会,更让我们体会到这里的人们对于汉传佛教的好奇和期待。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对话
下午14:30,我们来到了巴黎大学伯纳丁书院。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从12世纪初就已存在,前身是索邦神学院,于1261年正式称为“巴黎大学”。它现在下属的伯纳丁书院,是专门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学院,有点类似中国的佛学院。
一抵达伯纳丁书院,研究室主任古根汉姆教授,以及Baus副主教、马神父等一行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了。彼此介绍和互致问候后,古根汉姆教授等带我们简单地参观了书院的一楼公共区域,随即带领我们去往地下一层的讲座场地。

伯纳丁书院的讲座场地很像延安的窑洞,不过不是土窑洞,而是石头砌成的,完全是西式的建筑风格,配以黄色的灯光,一进去就有一种沧桑的历史感。这里,已经启用了七百多年了。从一楼的门口到讲座现场的门口,沿途摆放着带有讲座题目、讲演人、时间、地点和行走方向箭头的指示牌。进入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除我们一行外,几乎全是西方面孔。
下午15:00,讲座正式开始。由马神父作主持人,副主教Baus先生首先致辞。本场讲座主要是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专门研究佛教的汲喆博士作翻译,兰天协助。

Baus副主教首先致欢迎词:“作为这里的副主教,我非常荣幸在这样一个天主教的场所来欢迎大家。我们都知道,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北京,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多宗教之间关于和平的对话是非常紧迫的。如果没有一个内在的追求,没有作为人的内在维度的思考,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有和平的。对这种内在智慧或说是卓越智慧的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暴虐的行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宗教间的对话是能为促进社会和平服务的。所以,我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欢迎大家参与宗教间的对话。因为这次活动是一个象征、一颗种子,来促进社会的和平,而这个事业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有所贡献的。欢迎大家,现在我们正式开始。”
接下来,悟光法师开始发言。在致谢之后,先对龙泉寺和师父做了简单介绍。

法师接下来继续说道:“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全球一体化、地球村的时代,各国文化、各族人民、各种肤色的群众,汇集在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城市里,也会带去他本身所持有的文化、各种习俗等,所以在这个时代,多宗教并存、多元对话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
在目前全球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全世界的人类越来越趋向于向外在追求来寻找快乐,向物质层面追求和发展快乐。作为一个佛教徒,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快乐不是通过外在,或者说不完全通过外在的寻求才能够得到。从这个角度来看,全世界的人民更需要宗教。
通过这几天我们在欧洲四国的参访,特别是和天主教的交流,了解到天主教在欧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欧洲人民生活以及幸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欧洲宗教界和欧洲人民的包容性——近些年来在欧洲,佛教也在各个国家开始有它的寺庙,有学习修行的地方。其实谈到佛教,我觉得各个宗教之所以产生,都是有这么一类人需要这方面的宗教,或者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快乐、内心的祥和。”
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这时马神父向悟光法师提议,由于之前已将讲座的内容大纲发给大家了,所以接下来是否可以直接进入交流环节。悟光法师表示同意。于是现场问答即刻开始。可以感受到现场听众对佛教抱有浓厚的兴趣,提问踊跃,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马神父首先提了两个问题:“据了解,您认为大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对佛教产生兴趣的?是因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因为这个宗教对他们个人生活有特殊的影响?哪个因素更重要?第二,你们是如何教育青年僧人?因为当今社会发展很快,互联网之类的发展会不会使僧教育产生新问题,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悟光法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想在座的专家教授如果有去过中国或者到过北京的,甚至在高校里进行过讲座或者座谈的,都会有一些了解。诚如我前面所说,现在这个社会不单单是中国,包括全世界,大家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自然就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年轻人从小无忧无虑,各方面物质条件都很好,他在学校里就会寻找精神方面的追求。这个时候如果他接触到了佛教,他就会对佛教感兴趣,如果他接触到了天主教,就会对天主教感兴趣。总的来说,是对于宗教的普遍需求。第一个问题,不知道这样回答合适么?”

马神父边点头边继续发问:“那么佛教在中国,作为可选择的宗教之一,是不是比其他宗教的地位更突出一些?”
悟光法师:“据我所知,它的地位没有更突出,因为佛教普遍被中国人认为是出世的宗教。出世的宗教与世间,是一种隔绝的状态。但实际佛教是这样吗?不是。佛教是有层次的,从开始、中间到最后,层次都不一样。佛教提倡要出离这个世间,要厌离这个世界,要放下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执著、贪著,到最后发了菩提心之后,也就是我们天主教讲的爱心升起来,任运无间的、无造作的爱心升起来之后,这个时候就要走入世间、利益世间、奉献世间,这个时候就要走出去。但是对于刚开始初接触佛教的人,就认为这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他不一定先接触佛教。”
现代中国的僧教育
悟光法师接着回答僧教育的问题:“在过去,中国传统的寺庙基本上都是老师带徒弟,一个老师带几个徒弟,甚至只带一个徒弟。这样,徒弟直接在老师身边学习,也就是行走坐卧都和老师在一起、不离开。后来,在太虚大师——一位佛教的大师在特殊因缘下改革之后,从这种教育模式进入学院式教育,也就是从欧美引入过去的。我们刚开始参观一楼的时候,听介绍说咱们这个地方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佛教在民国的时候,也开始了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是学院式的,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训的方式去教学。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讲过:‘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人才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 但是在现今这个社会,正如马神父所提到的,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达,僧教育也是佛教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把一个僧人从刚出家到最后培养成一个比较完美的僧人,就好像从最开始的修士到神父的一个过程。
刚才说到,中国佛教培养僧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师徒间相传相教的方式,一种是学院式的。在学院式的培养过程中,全国各地有很多佛学院。每个佛学院所用的教材,大同小异。至于老师带徒弟的方式呢,也有很多地方依然正在传承。

讲座至此,时间已过半,马神父宣布休息十分钟,这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在欧洲做讲座的不同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