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牧牛图》第三个颂: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牛能够被拉住了。鼻子穿上绳有什么作用呢?渐渐这牛就不会乱跑,一乱跑就把它拉回来。但是呢,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去在意,时时刻刻手要拉住这条绳子,才有办法把这只乱跑的牛制伏。你一阵子放开了,牛依然再跑。这个就说明,我们修行佛法、用功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松懈,必须要缘到法上面,不缘到法上面,人的烦恼就要起来作祟,他没办法。
法都是我们内在心里边的一种力量,心里边有力量才有办法让我们的烦恼止息住,心如果没有力量,烦恼就现行。就是说这个小孩子就不再牧牛了,牛一直在跑。我们一天当中的功课、定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定课,比如我们早晚功课、五堂功课,有些人在上班,有家庭,家务很忙,有些人说这个功课很难保证。那你就不要把功课定得时间很长,做十分钟也可以,念个三皈依,念一个般若心经,五分钟、十分钟,一天两次、三次,这个肯定能够保证。在吃饭前念五分钟,或者饭后念五分钟,早晨起来念五分钟,晚上睡前再念,这肯定是能够做到的。世间上再忙的人,不可能说:我太忙了,忙到没时间吃饭,忙到没时间上卫生间。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功课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对治,认为它很重要,不是说我们要有空了才去做,你不坚持固定的、定时的功课的话,这只牛根本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只有到点,那个时候说:“哎,现在这牛跑去哪里了,在不在这里?”你才知道自己的心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们的内心是看不住的,绝对是看不住的,我们怎么能够看得住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发菩提心,要广行诸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也是度自己的,不是度别人的。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布施、忍辱、智慧对治贪、嗔、痴,然后精进、禅定、持戒,对治懈怠、散乱、毁犯,正因为人懈怠、散乱、贪、嗔、痴,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毁坏了,都毁了,都坏了,就没有善业了,所有的庄稼都被牛吃掉了。所以六度,也都是讲贪、嗔、痴、散乱、懈怠,佛法都是讲这些命题。《佛遗教经》里讲:“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修行的人,要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什么意思?就是世间上面再违逆的语言,都能够忍受,这样的话,才是有真正的入道的智慧。那世间上面这个五浊恶世,什么人、什么事、什么话、什么语言都是会有的,我们修行修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嗔恚心的,忍辱度嗔恚,自己没有嗔恚心。别人恶言恶行都是他嗔恚心的表现,因为你没有嗔恚心,别人有嗔恚心,那不相应,就相应不了,所以不会伤害到你。你一旦还有嗔恚心,还有烦恼,你就非常容易内心跟别人的烦恼相应——嗔心跟嗔心相应,贪心跟贪心相应,无明烦恼跟无明烦恼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同行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说,发生问题、发生矛盾、发生纠纷都是要在自己身上来查找原因,来认识问题,才能够死心。如果是你说他不对,他说你也不对,互道对方不对,那你的言谈词汇会导致烦恼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这就不是一个修道的基本态度。我们修道就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