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牧牛图之二:初
《牧牛图》第二个颂: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但是这根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是有用的,这根绳子要是绑到牛的头上,或是绑到牛的肚子上,绑到它的腿上,人去拉就拉不过它,牛的力气更大。所以绳子必须要穿到牛的鼻子上,才能够拉得动。这就说明我们在修行、用功、用法的过程中调伏烦恼,必须要正对治;没有正对治的话,烦恼是对治不过来的。就是用这个法门,用这个方法,发了这种心,能够真正把烦恼控制住。烦恼没有控制住,就意味着面对这只疯牛,你的绳子还没有真正穿到它的鼻子上头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老想去控制别人,但实际上人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没办法来约束自己,没办法来规范自己。有些人认为我们学佛法修行,可能忽然间有一天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有些人认为我们先慢慢修,修到哪一天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就是说,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这个也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是开悟了以后才能修行?或者说是修行以后才能达到开悟?到底是先悟还是先修?到底是顿悟还是渐修?哪个重要?哪个好下手?哪个好用功?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
实际上,渐修和顿悟——“顿”跟“渐”的一种关系,这个怎么来认识呢?修行是在“顿中渐”,开悟是在“渐中顿”。修行怎么是“顿中渐”呢?就是忽然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比如明白了无常,这个明白了,那你天天就修无常观;突然间你说数息这个道理我明白了;念佛、布施、持戒等这些道理我明白了,忽然间明白了,那是顿悟。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做才会有感觉,才能够比较容易上手,才能够比较容易用功,所以修行是在顿当中渐。如果说明白了道理,但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一步一个脚印地渐修,过几天这个道理就慢慢又被无明烦恼覆盖了,又忘了,自己悟的这一点又没有了,所以修行是“顿中渐”。那么开悟是“渐中顿”,你天天念经,天天研讨,天天礼拜,忽然间就又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所以开悟是在渐修当中顿悟出来的。这两个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有些人只求要去悟,不想着去修,那不可能有真正的悟。有些人不明白道理,只是认为一天一定要修多少座法,要听多少遍经,不明理,没有悟性,不能顿悟,最后越修越机械,越修越苦恼,也会造成自己修不下去。你越来越机械,那人的心也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固执,心越来越僵化,这样就会出问题。比如我们上山来护持,一次又一次地来,一年又一年地来,一天又一天持续不断地来,就说明你有信心,就说明人精进;大家一起共修,就代表和合,这也是一个渐次的过程。你对道场的护持、用功,一年、两年、三年……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般的人是比不上的。他所明白的对三宝的护持功德有多大、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大,跟一个没有这样一个渐次过程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人,到庙里参加了一两次活动、法会,没什么感应,没什么佛法,没什么体会。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狂妄心、散乱心,还没有认识到烦恼的问题,所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