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五十一:
道

刘崇晖带我们来到位于联合国欧洲总部对面的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于1988年建立,为纪念出生于日内瓦的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他的一句话,至今依然掷地有声:“我们必须衷心地向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发出呼吁,无论是伟人们还是最贫困的劳动者。因为所有的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用不同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来帮助开展慈善工作。”
不分彼此
博物馆的入口处,陈设很简单,也许因为与战争的直接关系,气氛略显得压抑。一组石灰色的人物雕像伫立在门口,身披同样的披风头罩,像是在预防某种武器的伤害,一片悄然。

博物馆的服务台的后墙上,用法文刻着一句箴言:“对于世上发生的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句话,消弭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民族与民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连成一心,不分彼此。范仲淹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法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依赖着他人而生存的,因而,要爱他人胜过自己。动人,则动心;动心,便能转动世界。

放音机里,一个女中音说道:“一进大厅,你会觉得这里的建筑设计不同寻常。本博物馆是由皮埃尔·佐利先生、乔治·海费利先生、米歇尔·吉拉戴先生共同设计的。粗重的钢铁和混凝土结构恰当地衬托了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在世界各地工作时经常面对的悲剧性场景。在这种肃穆的背景中, 你将看到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 讲述着一些男男女女充满着爱心、为人类服务的故事。”

长廊深处,对面的一堵环形的墙,映着不同肤色的人们的身影,仿佛在陈述着什么,然而无声,也许,他们是在用心灵讲述这些“充满爱心、为人类服务的故事”。
不舍一人
跟随着放音机,我们走入了这故事的第一章,主题是“保护生命”,投影在墙上的警句写着,“红十字会是亨利·杜南创建的, 但保护生命的愿望从洪荒时代起就已经存在。”以对生命的尊重开启第一章,反映了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接下来一组以灯光和石头组成的展品,以地球的寓意象征着“不同文化的相同召唤”——保护生命。右侧则书写着人类伟大宗教的训诫,这一段文字看上去特别有亲切感,因为有师父在国际会议发言中会引用“黄金法则”中曾提到过的训诫:“爱邻如爱己”(摩西);“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
“我饿了, 你们给我吃……渴了, 你们给我喝”(耶稣基督)……师父在《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说,“如果每个宗教组织、每个宗教徒都按照自己宗教的善良教导去处理与其他人、其他宗教、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关系,那么世界上的冲突、战争、流血、灾难就会消弭于宗教的光芒之下,人类的和平、繁荣、和谐、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之上。”
第二章的主题是:“用仁慈行动保护生命”。悲智愿行,任何美好的心愿,要付诸行动,才能有效有用。这一章,讲述了以怀着爱心的行动去保护生命的幻灯画面。其中一幅对我来说最熟悉的,便是南丁格尔。这位“提灯女神”,出身贵族,却愿投身于当时最卑微的护理工作,投身于死亡和瘟疫,用灯光照亮伤兵的希望,以一生去践行她的誓言:“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南丁格尔被誉为士兵心中神圣、仁爱的女神,在他们之中传诵着一首诗,“她毫不谋私,有着一颗纯正的心,为了受难的战士,她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她为临终者祈祷,她给勇敢的人以平静。她知道战士们有着一个,需要拯救的灵魂,伤员们热爱她,正如我们所见所闻。她是我们的保卫者,她是我们的守护神。祈求上帝赐给她力量,让她的心永跳不停。
南丁格尔小姐——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福恩。”1907年12月,英王爱德华七世授予南丁格尔丰功勋章,这是首次将此勋章颁给女性。从南丁格尔开始,护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不忍众苦
在第三展区,则展示了使得亨利·杜南备受震动的发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索尔费里诺战役(1859年)。这场激烈的战役,留下死伤士兵万人,烈日暴晒下,士兵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却无人照料。原本计划旅行的杜南放弃了原有的行程,尽己所能地联合当地的力量拯救伤兵,并在返回日内瓦之后着手书写了《索尔费里诺回忆录》,在书中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的伤兵救护组织,平时开展救护训练,战时支援军队医疗工作;二是签订一份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及各国志愿者的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的国际公约。这两条建议得到了南丁格尔的积极支持,并最终促成了《日内瓦公约》的签署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的成立,因而杜南被誉为“国际红十字之父”。为了这项人道主义事业,他也倾尽了家产,即便是于1901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他也将其中的大部分遗赠给瑞士和挪威的慈善事业。

在接下来的第四展区,则展示了国际红十字会于1863年10月29日成立的历史事件,左面的纯白雕像,是亨利·杜南伏案写作的场景,一组组黑白色的语句在略倾斜的地面上滑过,显得庄重肃穆,又像是杜南急切地要将心中的话倾泻而出,以最快的速度让世人知道正在发生的灾难,以伸出援手。其内容看上去是《索尔费里诺回忆录》的节选:“国际准则……”“拯救伤兵……”“记忆”。
不避汤火
第五展区的名称是“走向世界各地”。在红十字会迈开第一步之后,首次出现在丹麦战争的战场上。如今,国际红十字会已成为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之一,拥有185个会员国,国际社会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独一无二的地位以保护国内和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受难者。一个人的善愿,与忠于目标的坚持一意的行动,便可成就如此广大的人道主义事业,不可思议又非不可思议。
在第五展区展柜上还陈列着目前所知最早的红十字旗、红十字会臂章和一份由巴塞尔战俘查寻所发出的关于战俘情况的信件。另一排展柜,则是与1876年俄罗斯与土耳其战争有关,在这次战争中,为尊重穆斯林医疗队的宗教信仰,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同意所有伊斯兰国家都采用红新月旗。这一展区主要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红十字会活跃于各展区的历史记录。战争与救助,这看似奇妙的组合,在我看来,是人道主义在难以扭转的灾难之下的最后一搏。《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预防,让战争不要发生,是最好的办法,这也许是人道主义者最深的期望,也许正是联合国的最主要意义所在。
过去的历史,依然有残酷的阴影,在通往下一个展区的墙壁上,分别刻着已知杀伤人数超过一万的冲突,死亡人数超过一千或受影响人数超过一百万的流行病和天灾以及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历史上的大事。如果把天灾人祸的数字转化为当时的历史,不难想象,每一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惊人的痛苦与挣扎,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痛后果和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第六展区的“门”,是一片环环相扣的铁链区,细密地悬挂,寓意“重连家庭”,环与环之间的相连,便寓意着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聚。

穿“门”过去,是一片泛黄的卡片和资料本,散发着陈旧的味道。卡片有700万张,装在整齐划一的小盒子里,排列在铁架上,每个盒子上都有红色笔写的编号以及以字母顺序排序的战俘的名字,记载了战俘的资料。资料本上,推测应是与卡片上战俘的主要信息一致的简表。借由这些卡片,国际战俘查询查明了38个交战国约200万名战俘,并帮助他们与家人恢复了联系。资料架旁边的柱子上,悬挂着当时红十字会成员在整理战俘资料时的场景。放音机里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每一张卡片代表着一个人, 每个人的最后结局或喜或悲。”在卡片柜中间的桌子上,还特别陈列了几张卡片和相关记录,手写的笔迹,讲述着每一个战俘的详细经历,在什么战役中被俘,任什么军衔……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比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薄薄的卡片,承载着历史的沉重。看到这些,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桌子上,还放有两台电脑,是ICRC与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至今仍在合作努力进行的工作,就是提供寻找失散的家庭成员的查询。在主页面上,写道:“每年,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为冲突、灾难或移民而失散。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家人在哪里,是否安全,人们备受折磨。”他们目前进行的工作包括“寻找家庭成员,重新获得联系,家庭团聚以及确认仍在失踪的人的情况”。旁边的墙上,则是一些儿童的照片,以及人们寻找失散家人的场景。
不向外求
第七展区播放了红十字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活动的电影档案资料。根据放音机的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850万人死亡,
2000万人受伤。大战结束后, 许许多多的人饥寒交迫, 再加上西班牙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的横行,死亡的人多达3150万。也就是说, 从1914年到1923年, 共有6000万人遭受厄运,而当时的世界人口不过17亿人,大部分世界人口受到牵连。国际红十字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中,红十字会被战火洗礼为一个真正正规的国际组织。我相信,那些救死扶伤的人们之中,必然有着人间的菩萨!
太虚大师在《发扬佛化以济现世界之恐慌》一文中,阐明道:“所谓阐扬佛法真光以救现世界之战乱者,即觉得现世界之人类,都处于极恐慌之状态中;而感受此境况最重者,则惟欧洲各国。其原因即为物质文明发达,生活日高,而天产物亦日以之减少;又以欧战影响,而人民处境愈蹙。”大师当时,就已深明物质文明过度发达之害,“好勇斗狠”,何尝不是战争的源头。今日,师父阐发基于普遍人性基础上的“心文化”,又何尝不是在源头上,消弭战争之因!
根据放音机的介绍,通过照片和纪录片片段,第八展区主要展示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情况,入口处介绍了国际联盟和红十字会如何派人到世界各地, 去帮助遭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祸的人民。右边的展区,记录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平民,特别是被关进集中营的平民,因为没有受到任何公约的保护,而无法得到红十字会的帮助。600万人死于集中营。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同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联盟于1919年协调对自然灾害受害者的援助。之后,它又说服各国签署了新的《日内瓦公约》,目的是保护战俘并正式承认白底红新月会旗。然而,和平的曙光瞬间被巨大的阴影笼罩,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饥饿的人们在美国红十字会搭起的食品摊前排队领汤喝, 查科战争、中日战争、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以及其他悲惨事件接连发生,给人以灾难频繁、祸不单行的印象。为了表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这些悲剧事件中进行人道主义行动所处的悲惨背景, 日内瓦艺术家亚历山大·梅朗和劳若·比斯洛尔创造了一座似乎被砸毁的雕像, 象征着世界和平的希望被粉碎。和平,是要世界各国携手,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够实现;虽然要付出巨大努力,然而,其代价,要远远小于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入行论》云:“谁令怨敌乐,皈依彼乐源。”能够爱仇敌胜过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能给众生带来安乐,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执一心
到了第九展区, 可以看到反映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行动的电影纪实报道。从1939年到1945年, 共有60个国家处于交战状态中。
将近4000万人丧生, 其中有600万人是灭绝种族罪行的受害者。背对着屏幕, 左边有两个展柜, 里面展示着寄给战俘的包裹样品和一名苏联红十字会护士用过的一些物品。背后是红十字会在两次大战期间用过的宣传画。镶在地板上的,还有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封无线电报。这是1943年美国当局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的电报,有21,590个字。
这份电报列出了从北非转给美国的2,341名战俘的名字。
墙上,还贴有一排各国红十字联合会早期拯救水灾灾民的海报,印度、荷兰乃至伊斯兰世界,灾难到来之际,各国的红十字联合会都在行动。

转过来,有一个小系列的全息电影场景。隔着玻璃罩子,里面的小人像是三维立体的,演绎着一个个小小的片段。绕过后面的墙,打开墙上的按钮,能够选择一些视频片段观看。有教育儿童注意交通安全的卡通片,也有赞扬红十字联合会英勇的护士们的纪录片。
伴随着主墙上标志着核武器时代到来的原子弹爆炸闪光时拍摄的照片,进入了第十展区。在这一紧张时期出现了西方社会所公认的三个希望的源泉,即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日内瓦公约》。《日内瓦公约》在1949年修订,加上了保护平民的新条款。
第十一展区,放音机里介绍说,讲述了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今天的活动。旗子前是电子显示板, 在这里可以选择观看所有被承认的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活动的幻灯。右边的脚手架象征着今日世界正处于建造之中。
在不远处, 一个个电视屏幕放映着从1945年到现在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在世界各地发生冲突和灾难时进行的活动。今天, 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与其他组织合作, 继续在世界各地提供援助。

走出博物馆,我向悟光法师汇报说,感到有些压抑沉重。法师马上道:“我觉得积极、昂扬得很!”是啊,压抑、沉重有什么用?人间尚有如此有力量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何况佛陀还向我们开示了证悟空性的菩提心——这最有力量的,能够真正饶益有情的宝筏!若真悲悯众生的苦难,不是更应焕发勇悍的力量,去精进地寻求佛道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