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一:大哉斯鼓

(2014-07-12 04:59:48)
标签:

佛教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台湾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一:

                                    大哉斯鼓

nEO_IMG_图片1

你好,法鼓山

   “你来过这里。”法鼓山男众部监院果智法师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吃了一惊!因为他的语气分明不是问话,而是带有几分肯定。

    我当时楞了一下,然后摇摇头说:“没有,第一次来。”

    虽说是第一次来,可这里的山水、建筑、法师怎么那么亲切和熟悉呢?


建筑会“说话”

   法鼓山的建筑会“说话”,它用无声的“建筑语言”让观者体悟“缘起性空”的美妙。

nEO_IMG_图片2

灰色建筑,朴实无华

   远观法鼓山,感觉并无奇特之处,灰、白、褐三种色调构成的建筑群掩映在群山绿树间,与一般人概念中红墙碧瓦的传统道场相比,似乎过于朴素,不吸引眼球。及至走近法鼓,徜徉其间,才慢慢体会出这里独特的味道,和开山祖师圣严法师的良苦用心。

nEO_IMG_图片5

远眺

   法鼓山所在的新北市金山区位于台湾岛的东北角,风景如画。之所以得名为法鼓,是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地形酷似一面纵卧的大鼓,《法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道场取名法鼓,正应了圣严法师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宁静的初衷。而这块风水宝地得来确实也颇为传奇:1989年,圣严法师所在的农禅寺面临拆迁的危机,法师率领四众弟子持诵《大悲咒》,祈求佛菩萨加被寻觅一块土地作为宏法利生的道场;与此同时,位于金山的全度法师也领着弟子念诵《大悲咒》,希望能有一位大德接手这一地区。感应道交,法鼓山最终落户金山,成就一段佳话。

nEO_IMG_图片3

恢宏大殿

   法鼓山开山落成却是16年后的2005年了,中间为什么间隔那么长的时间呢?除了购地、审批、基建、募集资金的艰辛,更重要的原因是圣严师父和法鼓山对建筑的用心。在建设法鼓山近二十年间,法师的足迹遍及全世界,能借鉴的建筑式样几乎都看过:奈良唐代建筑的色彩,九州教堂内部的装饰,九华山院子里的石头,普陀山朝山路上的石材……外表看似朴实无华的法鼓山实为世界宗教建筑集大成者,特别是它的环保理念:所有建筑以保持山林溪谷原有地貌为原则,原生的树木、花草、动物得到尊重和爱护。屋顶上还特意设置了“红铜制天沟”,可以巧妙地收集雨水资源,即使遇到自来水停水的情况,山上也可应对。

nEO_IMG_图片6

画框

   法鼓山的建筑似乎不是建起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人工建筑依山势从低到高,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林间,与自然圆融为一体,这一点倒和龙泉寺有几分相似之处。在来台湾参访前,就听贤立法师说起,师父对法鼓山的建筑非常赞叹。圣严法师是按照建百年基业的理想来建设法鼓山的,所以设计图纸改了又改,无数次返工,为的就是在几百年后法鼓山建筑还能长久住世。1996年,在法鼓山举行奠基大典暨地宫安宝仪式,几百件佛教文物被安放在地宫,直到公元3000年时由后人开启,展示了圣严法师和法鼓山穿越千年的眼光与胸怀。

nEO_IMG_图片4

祈愿观音殿

   在祈愿观音殿前,参访团绕着一弘池水浏览,池水前的大门只有框架,旁边的窗户也只是一个一个方形的洞口。就在这空空如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所谓大门和窗户中,随着观者脚步的移动,如诗如画的山色和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这些特制的“画框”中不断变换着景致,这道场瞬间变成了以自然为画的“美术馆”,空灵的禅意蕴含其间。法鼓山的建筑会“说话”,它用无声的“建筑语言”让观者体悟“缘起性空”的美妙。恍惚间,我突然感觉这场景似乎真的经历过,可又实在想不起来在哪里?

nEO_IMG_图片8

开一剂心灵处方

   圣严法师曾在法鼓山开山大典上说过:“建筑物要有意义、发挥作用,就要用它来做对社会与世界有用的事。”从参访团员们闪闪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法鼓山建筑这一独特的“境教”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效果很好。

nEO_IMG_图片9

不知法师的“心灵处方”是什么内容

 


法师是博士

    教育是法鼓山的核心事业,圣严法师曾大声疾呼:“没有教育,佛教便没有明天!”

nEO_IMG_图片7

慈悲

   与参访团同行的台湾导游和司机这几天一直陷入苦恼之中,因为住在道场需要早起,又要吃素,渐渐地有些受不了了。不过,当走进法鼓山给参访团安排的寮房时,他俩竟然相视一笑。后来听导游阿华说,他们知道圣严法师再次出家前曾经在部队服役多年,寮房的布置和所用的被子让他们一下子联想起服兵役的日子,感觉很亲切。

nEO_IMG_图片10

简单、整齐的寮房

   圣严法师是台湾高僧大德中我最熟悉的一位,凡是遇到初学佛的同修,我一般都会请上一本《正信的佛教》或《学佛群疑》送给他;有人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次我都用“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开导对方,效果居然不错;2009年圣严法师圆寂后,我找来他的传记《枯木开花》认真地阅读……

nEO_IMG_图片11

分门别类,一切有序高效

   法师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小时候家境很差,酷爱读书的他念不起书,贫穷却促成了他出家的因缘。1949年的内战让他还俗,成为一介武夫,但毕竟身在沙场心在山林。1959年终于再次出家修行。1969年,这位并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法师到日本留学,1975年拿到日本立正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台湾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法师,轰动一时。

nEO_IMG_图片12

鞋柜

   这次接待参访团的法鼓山副主持果晖法师也是日本立正大学的文学博士,他曾经就读于台湾大学,因为在农禅寺打禅七与圣严法师结缘,在其座下出家。后来在圣严法师的安排下,去日本攻读博士。果晖法师看上去也确实有几分东瀛气质,表情略显严肃,一开口讲话却充满了睿智和幽默,让人忍俊不禁。2009年,龙泉寺贤佳法师等四位法师在法鼓山参学2个月,果晖法师就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对大家多有关照。这次又是他来接待参访团,可见其与龙泉寺因缘殊胜,让人倍感亲切。

   法鼓山还有一位著名的博士,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校长”,而且不仅仅是在法鼓山或佛教界,台湾各界也这样亲切地称呼他,这就是惠敏校长,东京大学的文学博士。他曾经担任过台北艺术大学的代校长,首开佛门弟子担任公立大学校长的先例。这位被称为“新新和尚”的法师对电脑和唯识非常精通,现在是法鼓佛教学院的校长。可惜,参访团这次无缘见到他。

nEO_IMG_图片13

没有教育,佛法便没有明天

   或许是法鼓山集中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以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卷味道。教育是法鼓山的核心事业,多年以前,圣严法师就大声疾呼:“没有教育,佛教便没有明天!”法鼓山秉承了“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宗旨,其中以“大学院教育”为基础,从中华佛教研究所,到僧伽大学,再到法鼓山佛教学院,法鼓山一步步实现着成为佛教教育中心的宏伟目标。2007年,法鼓山佛教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台湾第一所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宗教研修学院,在开幕仪式上,一向淡定从容的圣严法师非常兴奋,他说:“等了三十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nEO_IMG_图片14

女学员专用电脑室

   圣严法师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建立法鼓大学。这次参访团倾听几位教授畅谈了筹备中的法鼓大学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室外平台上还远眺了正在建设中的大学校园。圣严法师生前曾说:“我们不只是为国家社会增加一所大学,而是创办一所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的大学。”如今,佛教进入台湾主流社会,受到各界精英的推崇和尊重,并且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与圣严法师这一批高僧大德在佛教教育上倾注多年心血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密不可分。


汉传禅佛教

   我是将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语系)乃至藏传佛教引为汉传佛教的源头活水,来滋润助长汉传佛教的发扬光大于现今及未来的世界。

nEO_IMG_图片15

亲临选佛场

   在法鼓山,许多人一见到参访团就问:“去禅堂了没有?到那里坐一下很难得呦。”可见禅堂在法鼓山的重要地位。在几位法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迈进了这座“选佛场”的大门,心一下子变得平静,脚步也随之慢下来。禅堂内部完全为木制,材料为本地特有的台湾桧木(又称台桧),气味独特清香,闻后精神为之一振。据禅堂的法师讲,在这种环境打坐修行,人心容易安顿,精神放松。从如此精心的装修布置中,可以看出法鼓山对禅修者用心之细致周到。

   法鼓山的禅法非常有特点,圣严法师同时承继了曹洞和临济两大禅宗法脉:曹洞宗师承东初老人,法名慧空,法号圣严,曹洞正宗第51代,宗风为“放松身心,活在当下”;临济宗法脉传自灵源老和尚,法名知刚,法号惟柔,临济宗第57代,宗风为“随时提起,随时放下”。

nEO_IMG_图片16

贤立法师时时不忘本职

   虽然大家习惯称圣严师父为“法师”,其实他在国际上弘传佛法时一直以“禅师”的面目出现。从1970年代起,他就在西方积极指导推广禅修。1978年他已经接手了农禅寺和中华佛教文化馆,在法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旧多次往返台美之间,如空中飞人般不时到美国指导禅修,刚开始时居无定所,背着睡袋各处打地铺,甚至有过以捡垃圾堆物资度日的困境。苍天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有了纽约的东初禅寺;1997美国象冈道场成立,成为法鼓山的国际禅修中心。几十年来,圣严法师除了定期在美国举办禅七外,还应邀到英国、德国、捷克、波兰、瑞士、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指导禅修,培养出许多传承禅宗法脉的西方弟子。

nEO_IMG_图片17

欢喜交流

   结合在美国指导禅修的经验,圣严法师在1978年回台湾后开始主持禅七,其独具特色的禅法逐渐在宝岛普及开来。谈及其禅法的特色,圣严法师曾对弟子说:“我们是承继中国大陆的禅宗,但已不是十九世纪中国大陆那样的禅宗。那时的中国禅宗,是山林式的,尚没有接触到南传及藏传佛教的优良面及实用面。但是我接触到了,同时我也接触到了韩国、日本,乃至越南的禅佛教。我把这些新见闻运用到传统的禅法之中,故当禅修者初用话头不得力时,可以用呼吸法、可以礼拜、可以经行、可以念佛等等方法作辅助。还有,默照禅在中国已经失传了八百多年,但是我在日本曹洞宗的禅堂看到……我到美国后也接触到南传的内观禅。我把它们分析整合起来,便是法鼓山所传的中华禅法。同时,我在闭关修行的时候,用的即是类似于默照禅。因此我把话头禅及默照禅整理之后,便在顿中开出次第化的渐修法门,是任何根器的人都适合用来起信实修的好方法。在修证过程中,我也标明了从浅至深的四个阶次,那便是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每一阶次各有修行及进阶修行的方法。这是经过我几十年的练习整理以后,把汉传佛教的禅法重新发扬广大的。”

nEO_IMG_图片18

愿我早登无上觉

   2005年,圣严法师正式对外提出建立“中华禅﹒法鼓宗”,其背后的深意恰恰是为了复兴陷入危机的“汉传佛教”。他在文章中深切表达了自己的初衷:“既然有人指责汉传佛教之流弊,也就有人否定汉传佛教之价值,并主张以印、藏佛教来取代汉传佛教,或以之来批判修正汉传佛教。我则不然,我是承接印度佛教的根本思想,肯定藏传佛教优良面,却以汉传佛教作为立足点,汉传佛教之好是在于有其消融性、包容性、适应性、人间的普及性以及社会的接纳性。因此我是将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语系)乃至藏传佛教引为汉传佛教的源头活水,来滋润助长汉传佛教的发扬光大于现今及未来的世界。”圣严法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清瘦但矍铄的身影,抗着汉传佛教的“大旗”,频频现身在国际舞台上:联合国的讲台,世界宗教领袖的会议,与藏传、南传佛教长老的对话现场……直到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这位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舍报圆寂。

nEO_IMG_图片19

祈愿正法久住

   虽然圣严法师已经离开4年,但参访团在法鼓山却与他频频“相遇”,在寮房与斋堂之间的副殿大厅里,有一幅巨幅油画《法鼓山礼赞图》。画中的圣严法师手拿斗笠缓步走来,深邃的目光穿越时空,映射在每个观者的心中。1990年,圣严法师给四众写下的勉励语,可以作为其一生传播佛法精要的写照:

信佛学法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 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 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 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 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 哪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 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 声声阿弥陀佛

法鼓声声,犹在耳边;法音缭绕,绵绵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