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服务业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及其发展——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纪实之十二

(2014-02-24 08:59:16)
标签:

佛教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语言服务业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及其发展

——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纪实之十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出世间,教育都是核心,是发展的源动力。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才。已经过世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自2006年龙泉寺开始组织佛法开示的翻译至今,已过去了7个年头,翻译中心成立也已逾三载,目前正处于由结缘型向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其中必然伴随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因此,学习和借鉴世间教育体系中翻译人才培养的累积经验和最新动向,对于龙泉寺翻译中心继承与光大佛教翻译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间教育主要载体的高等院校具有两大人才培养方向: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前者面向科学研究,着重学术前沿的人才培养,后者服务于技术应用,响应市场需求而供给人才。10月31日下午,在“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性人才”的分论坛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穆雷教授做了题为“语言服务业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及其发展”的演讲,对高等院校翻译专业的职业性教育如何适应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人才需求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对“语言服务业”进行了概括:从广义上讲,语言服务业包括所有从事多语言信息转换及关联服务的机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Core Level)、相关层(Related Level)和支持层(Supporting Level)。就核心层而言,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技术开发、培训或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如翻译企业、本地化企业、翻译软件开发企业、翻译培训机构、多语信息咨询机构等;相关层的经营或业务部分依赖于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机构或企业,包括国家外事外宣和新闻出版部门、大型跨国企业,以及旅游、对外经贸和信息技术等涉外行业的机构和企业;支持层是指为语言服务提供支持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包括政府相关决策和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狭义的语言服务业仅限于核心层所包括的范畴。穆教授指出,从该报告可以看到高等院校被定位在支持层面,它跟核心层里的翻译培训机构虽然在个别的功能上有一些重合,但仍各有不同。同样是教学,却被分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由此看出语言服务的趋势,根据这些趋势可以推测到语言翻译事业的现实发展需求与高等院校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穆教授据此提出以下高校翻译教育发展方向以及有待充实的教学内容:

    第一、和企业直接联动。翻译教育应该尊重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变化,同时应对于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比如,教指委(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大纲于2007年公布第一稿, 11年进行调整,但仍不够完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组织方面。在制定以及调整这个教学方案的时候,基本上是教指委的委员参加,也即是由大学老师在做这个课程设计,但是现如今显然需要吸收一些企业的人士,如那些对翻译教学特别关注的企业的人士。他们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想法,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可以邀请他们一起来参加。第二,理念方面。目前的教师,包括MTI(翻译硕士学位专业)相关院校领导的理念仍然不那么跟企业的想法接轨。比如语言服务业这个概念,在现有的教学中很少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讲,仍是谈传统的笔译、口译,所以也只是教笔译、口译。实际上,笔译和口译只是语言服务产业链中的很小的一环,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产业链上还有很多的环节,都是空白,需要逐步探索高校在这个产业链上可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接下来涉及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比较主要的内容。如何把传统的口译、笔译教学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引入分级以及实行见习、实习制。职业上的教育有分级,翻译的教育也要分级。如果不分级,所有的学校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同一个级别去培养,这是有问题的。此外,目前的教育环境离仿真模拟还差得很远,很多课堂现在依然与传统的翻译制课堂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实际上离业界的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医科学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性。医科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有一个环节叫见习,要到医院里每一个科室去走一遍。时间长短不一,但是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在选择工作就业上首先要了解每一个科室干什么,针对的病号、病患大概有些什么特点,对医生有什么要求,他会根据自己的素质去考虑。比如说,女学生就很少选心外科、脑外科作为发展科目,因为她体力受不了,各方面肯定有一些限制。所以像这样的见习,对翻译专业的学生,对整个产业链的了解是非常有好处的。医科的学生,基本是通过见习这个环节来了解医院大概所有的科室是做什么的。但是翻译专业的学生没有这个环节。

    见习过后还有实习。实习,就是要到岗位上去实习。一开始按照学院的要求就是要顶岗实习、在岗实习,但现在的学生还不能100%的做到这一点。临床医生在博士毕业的时候、硕士毕业的时候是要求不能低于多少年手术经验的,而且这个手术是指“执刀”,不是打下手,不是别人在旁边做手术,你在旁边观察,一定要自己亲手自己做,做满几百台手术以后,才有执业的资格。这与翻译教学之间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够从体制上加以改善,让翻译班的学生能够有见习这个环节,一入校就让他到企业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甚至让他呆一段时间去感受一下这个行业到底怎么回事。尽早开始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知道这个行业在做什么,他能做什么,他想做什么、怎么发展,可能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相关的配套政策、政策项目、校企合作成功案例,以及我们的翻译协会、高校教职员工等等在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推进,最好有个初步规划,试验一下,看是否行的通,不行的话再做调整。实际操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风险保障等问题的处理可以分享、积累经验,在适当的时候把它变成一些行业规则,有规则可依的话,发展就会好一些。

    第三,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完善教学教法和教学管理。在现实教学中这些内容很模糊,比较少的学校提到这样一些问题,只教学生怎么样做作业、做习题,没有告诉他职业的道德、职业的规范、职业的素养。

    整体上,要清晰地描述整个产业链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是需要企业配合来完成的,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很多的合作空间。其次,教材、教法需要改进。第三,教育队伍中,师资要有带班经验。教育管理,应是教育和业界共同参与,协调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把行业管理的一些好的经验在职业教学管理中加以应用。

    穆教授的发言很清晰地将学院翻译人才培养的目的指向翻译人才的使用。目前,关于佛教事业外语人才的培养、使用在国内处于尝试起步阶段,相关的专业规范更是一片空白。师父在龙泉寺建寺之初,即启动翻译事业,随后建立翻译中心,从一开始就是以一个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佛法翻译的重要意义。从世间法来看(《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语言服务业可区分为核心层、相关层和支持层,以此规划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而师父曾经更加深邃地提出了学业、道业、术业三者相应、相成的系统教育理念。所以,我们龙泉寺翻译中心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以崇高信仰为根本指导,以系统教育为实践目标,不仅正在践行穆教授所提倡的学习、培训与实际练习在同一平台完成的教育模式,更将勤修心要、精于技业与善道共集融为一体,探索通向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相信,这符合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人类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现阶段,通过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掌握前沿的思考和培训方式,结合团队自身的特色,逐步摸索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带教见习相辅相成的成长模式,建立一套适合于佛教翻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开创新的途径,是我们正在不懈努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