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记事(之三十三)
33、
我师父很强调行动,说是要一件一件事情做出来,就是印证佛法。
类似这样的话说过很多,依稀能和传记里的一些祖师的行谊扯上点关系,但轮到自己的头上,就很容易掉在文字和道理里。师父让我带过一段时间的新人,我就毫无悬念地掉进了道理里。
回想起来,很惭愧,说的多,做的少。
把那些道理翻来覆去地讲啊讲,自己不觉得烦,是因为讲的很过瘾,就不管听的人是不是爱听。
这个好像是个过程,初学佛的一般都犯这个毛病。僧团里在校对藏经,校到《续高僧传》的部分,祖师大都很强调佛法一定要落实到行为上,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大致是这个意思。师父常讲的是佛法要跟人学,不能跟书本学。
还有一个比较斯文的说法是,道是善知识的心路历程。
有一次,大概是我问了好多不太靠谱的理论问题,师父在丈室门口狠狠地跟我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寺院的发展很快。有一次,听师父跟客人讲寺院发展的方法,三、四条,大致就是和周围搞好关系,佛门里的专业术语就是广结善缘,比如,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这一条,寺院里的方法就是把周围农家院的住宿信息都放在客堂公示,信众很多,来寺院里住不下,就住周围的农家院,当地群众空闲的房子很多,改造成农家旅馆,即增加了收入,又方便和服务了寺院的信众。两全其美。
类似这样的事情。虽然小,但在师父看来都是在实践佛法。
寺院里来客人,我们要学习接待,从端茶倒水等等待人接物的小事,师父一点点地教,我们也一点点地学。跟了师父不少年头了,凡是好事、善事没见过他怕麻烦,多麻烦的事情都不见他有难色。我好像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他这样,因为我常常偷懒。
以诚相待,迎来送往似乎确实是佛法。当然,我也没有在别的寺院里学习过,也不能说自己学的就是对的。
中国的寺院很多是在景区里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寺院的功能是用功办道、弘扬佛法,教化人心,但对景区来说,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
都没有错,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一个是精神文明,一个是物质文明。
但是道理好讲,真操作起来,就不容易。
我们寺院的信众很多,随着发展越来越多,很多信众只是周末上山来,参加一些共修活动,然后再下山回家。
其实,学佛多年的居士一般不会和景区发生口角,多是一些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因为寺院里有不少慈善事业,他们有个很朴素的想法,我来寺院里学佛,来做好人好事,为什么要收门票。
寺院是不收门票的,也不会分景区的票款。
做与景区沟通交流的工作,师父的教授就是以诚相待,替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事情就好处理了。
这个可能就是佛法吧。不是很复杂的道理。
景区的领导也曾跟我表达过,处理和解决游客信众进出景区寺庙而产生的矛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家心里有火,到庙里,化解了,就给社会减轻了压力。这个本身就是景区和寺院的功能。
当家师也常教导我们这些小和尚要用感恩的心去认识和看待问题,比如,景区多年来为寺院的发展做了非常多重要的护持工作。没有这些护持,寺院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所以,景区就是我们的护法。
我了解到的,很多景区的工作人员都为寺院的各项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为进出景区的居士义工、僧团亲友提供了非常多的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而且,随着寺院和景区的共同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也更加辛苦。
2014年的春节,景区要组织庙会,进出的大门和主干道不能正常通行,寺院里的很多客人需要人引导走侧门绕山路才能上山进寺院,这就需要有人在山下的路口引导。
过去只有几个义工居士在做这个工作,很辛苦,有的老义工都七十多岁了,每天都坐好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景区门口接人,有的义工居士是企业的经营者,工作很忙,但也放下自己的事情,来寺院做这样的点滴的善行,有的是出租车司机,车辆每天是要交份钱的,但是节假日,宁可放弃收入,倒贴钱,来做义工,来为他人付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甚至,这些义工长期会为那些不愿意买票而跟景区闹矛盾的素不相识的游客信众买门票。
今年工作量增大,寺里安排了更多的居士义工做这个工作。
正是春节期间,寺院里温暖的佛堂里做很多的佛事活动。在景区外边,有好多居士义工在忙碌,有的信众大年初一早晨三点多就来,那就意味着,接待的义工也要三点多去接引。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一值班就是一天,山上寒风本来就大,过年期间,很多人一等就是一天。
这样的善心、善愿、善行,真的是要佛法的力量,否则,怎么可能坚持的下来。
我参与了一次和义工的交流活动,觉得他们真的是佛法的实践者,用佛门的话就是菩萨,他们有着很好的生活条件,也可以在城里吃喝玩乐地过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假日,但是,就愿意来寺院里做善行,帮助他人。
有的人甚至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临时退了机票,就为了照顾寺院里的老人。
整个法会期间,没有听到过一起关于游客信众进出景区发生矛盾的事件。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寺院的义工居士和别人交往共事的时候,就是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多做事情,不说教。感染一起共事的人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能通融就通融,能不较劲就不较劲,矛盾就越来越少。
大家的心情就越来越好,工作越干越好。
而且,这样的发心是出自真心,无名无利,不求回报。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确实是不多见的事情。寺院里的居士义工分成很多部门,几乎每个部门都有着类似这样平常而感人的承担付出。
我个人觉得也不可能是冲动和情绪,现在的人都很理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上上下下的都吃过都见过,都经历过,如果不是真的内心里有体会,有精神上的愉悦,不会付出和投入这样的真心。而且,我相信,学佛学对了的义工居士在家里是很好的家庭成员,在单位是很好的员工,当然,在社会上肯定也是很好的公民。
居士义工真正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在寺院里做的这些善行,而是他们通过点滴的行持,内心的善良、谦让不断地影响和感染着家庭、单位、社会。
景区的领导就感慨地说,这些居士的善心是真的。装,绝对是装不出来的。过去他的单位里一些长期上访的“带刺”的人,到了寺院里跟出家人待上一些日子,就不再上访了,遇到领导还经常会说,和尚的事情拜托多帮忙。
景区的领导还跟讲,曾来过一个领导,走到寺院的古桥上时,忽然有一个很小的小孩子,剥了一块糖递给这位领导。
领导很感慨,用了“祥和”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曾经问师父关于根、尘的问题,大致的意思是,佛法里讲意识活动来自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相对后产生的认识作用,就是根对境产生识。这个当中没有我。
因为是缘起的所以是没有自性的,就是空的,无我。
师父当时对我的教授是,不要偏空,眼是慈悲,耳是慈悲,鼻是慈悲,舌是慈悲,身是慈悲,意是慈悲。
师父对另一个师兄的教授是,一般不用太多的说教,教授弟子、引导别人靠证量,靠慈悲和空性,影响别人,感染别人。
这些话我都记得。当然,记得也还只是道理,还不能真正成为证量和生命体验,需要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就如同这些义工菩萨一样,靠点滴的实践,一点点地体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