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二
《佛教的生命观》(上)
今天下午,贤清法师在新里斯本大学社会人文科学学院做主题为《佛教的生命观》的讲座,这是本次欧洲之行的第一次讲座,这是重要的一个缘起,对我们每一位成员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修法。
殷重做前行
我们用完斋后,回到酒店。围坐在酒店大堂,我们准备为下午的讲座做一个简短的前行会。正在此时,酒店的大堂经理朝我们走来,问我们是否需要一个会议室。听到这话,心里很欣喜,但第一反应却是“是不是免费的?”“怀疑心太强,总怕别人骗自己,动不动就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所以人家也会关注你口袋的欧元。因为你心里想的都是钱,感的果报也是别人只看你的钱。”悟光法师的一段加持,让我很惭愧。面对境界的第一反应,正是内心的真实表现,也是宿世串习的心念。修行就是要让这第一反应趋向光明,趋向正法。
跟着那位大堂经理,我们走进了一间宽敞而正式的会议室,前面还有发言席。主动而且免费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间会议室,可见其细心和热情。

01_讲座前行会
在这个正式的会议室中,悟光法师的开示也显得格外殷重。
“这两天我们睡的、吃的都是安排好的,参观的地方都是名胜,可以说是很轻松的。接下来呢,就要修了。在生活当中去修佛法,条件不够了修不起来。你说看大海,能够看出法来,条件不够是不太容易的;对于看不到的呢,我们就要去修了。
今天下午,算是本次欧洲之行第一堂讲座,很正规,很重要的一个缘起。对我们每一位成员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修法。对个人的提升来说呢,设立目标,就要尽量去靠近团体的目标来,抱着谦虚的心,学习的心。

02_讲座前行会
一座法我们能够受用多少,主要是对听闻轨理能够做到多少,但也不是说,你整座听下来都很紧张,有信心的状态不是紧张的状态,是轻松的状态,这种轻松也不是一种放逸,而是一种希求心的状态,是一种欢喜心的状态。
以后我们不管在哪一堂讲座,都要用这种的心态面对,你配合好,本身就是护法,比如说,人多的时候,我们要往后坐,人少的时候,我们前面要补齐,这样摄像各方面都好看。咱不是为了好看,这是一种庄严,别人见而生敬、生信。位置坐在该坐的地方,就护法了,就得到功德了。”
13点50分,我们坐大巴赶赴新里斯本大学社会人文科学学院。
社会人文科学学院是新里斯本大学的一个分校区,走进校园便看到前来迎接我们的校区秘书,在他的带领下走进一座九层高的主教学楼。走进教学楼,在布告栏中,一眼便看到了院方为此次讲座制做的海报,在一片葡萄牙文中间,贤清法师的名字和龙泉两字的拼音很是醒目。

03_校区秘书带领穿越新里斯本大学校园

04_公告栏中的讲座海报
讲座所在的T14教室是长条形的,讲台在中间,投影在一侧,无形中给我们安排座位增加了难度。悟光法师提出,尽量让来听讲座的人坐在投影对面,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别人。团员们各尽其职,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讲座场地的布置工作。几位来听讲座的学生,早早就来到教室等候。

05_准备讲座

06_讲座前和Jorge Pedreira先生交谈
14点15分,讲座正式开始。首先由Jorge
Pedreira先生介绍此次讲座的缘起,随后悟光法师用了30分钟,结合PPT介绍龙泉寺。介绍结束后,悟光法师引出此次讲座的主讲人贤清法师主讲的《佛教的生命观》讲座开始。

07_Jorge Pedreira先生做开场白

08_悟光法师介绍龙泉寺
生命轮回之因
有一个问题曾经被人们问了数千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这些问题不同的问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圣经里面,生命被认为是上帝所创造的;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面,人是由女娲这样一个女神所创造的;在印度婆罗门教里面,他会认为人是由大梵天所创造的;而在今天,在科学发展的时代,我们认为人是进化而来,据说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但是,上帝从哪里来?女娲从哪里来?大梵天从哪里来生命是怎么出现的?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09_贤清法师娓娓道来
佛教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前面提到的几种认识有非常大的差异性。佛教认为,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认为生命在六道里面不断轮回,六道最高的就是天道,最低的就是地狱道,中间包括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和饿鬼道。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力量来自于业。那什么是业呢?一般情况下,像我们讲话、走路这样的,都是业,。但是一个机器人也会讲话、走路,但它会不会造业呢?在一般人的认识里面,机器人是不造业的,所以业的根源一定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藏在我们的身业、语业的背后,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佛教认为,业的核心要素就是人会思考,思考会形成一个新的动力,来推动人去讲话、去行动。
佛教认为,六道里面,唯有人道的思维能力足够强大,所以唯有人道的造业能力足够强大,足以去改变他生命的轨迹。
业的作用机制
业会产生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周围的环境施加给我们的。人们通常会以为,是这个环境在对我们产生作用,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无非是我们造业的一种反馈。这就相当于我们在一个山谷里面,面对山谷大叫一声,这个声音就会传播,一直到对面的山顶返回,这时我们听到回声。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会以为在山谷的对面站着一个人,他向我们喊叫。当我们了解这个完整的过程以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所听到的,不过是我们所放出的。业的作用机制就是这样子。

10_认真听讲
业的影响分为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和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能够积聚能量,而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能够耗散能量。当我们的能量被积聚起来以后,就具有了一种功能,我们的生命就会推着往上走,升为人天善趣;当我们的能量不断被耗散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往下,堕落三恶趣。我们把这样一种积极的、能够积聚能量的业称为善业;把负面的、耗散能量的业称为恶业。
所以,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只要是业,一定会把我们的生命约束在轮回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善业和恶业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他们都是业,都是让我们的生命在六道里面轮回的一种力量。
我们的生命之所以不自在的根源,就在于受到业的束缚。当我们生命结束以后,是业力在牵引着我们将要去到哪一道。我们自身的生命跟六道里面某一道众生的关系,就如同地球上一个物体与地球的关系是一样的——当我们造了和某一道相应的业,那么这个业和那一道相应众生的业,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相互吸引力,导致我们投胎进入六道里的某一道。法师总结了演讲第一部分的主旨:介绍生命轮回的真相以及业力的作用。由于讲座是中英文对照,现场听众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法师这时停下来问了一句,“我讲明白了吗?”一位外国朋友立刻做出了肯定回答,“Yes,you
did。”现场听众一起大笑,法师用英文欣慰地回应说:“笑容是最好的答案。”
造业的推动力
第一部分整体在介绍生命轮回的真相,去认识业力。那业为什么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约束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没办法从六道里面去跳脱出来的力量。只要是业,不论恶业善业,就有这种力量。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们知道,正面的、积极的善业,在积聚能量;负面的、消极的恶业,在消耗能量。佛教认为,正面的善业来自于爱,而负面的、消极的恶业,来自于恨。爱是一种力量,能够积聚能量,能够创造事物;恨是另外一种力量,能够毁灭能量。这是为什么在小说、影视作品、历史中赞颂爱的原因,因为它有积极的能量,能够创造事物,而仇恨全在耗散能量,在毁灭事物。
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的话,这个能量终有一天还是会被耗散掉的。当这个能量被耗散的时候,终有一天还会重新积聚,这个就是佛教里讲的“崇高必堕落”的无常性,要么积聚,要么耗散。现在耗散了,将来还会重新积聚。
当能量累积的时候,一个生命就诞生了,当能量被耗散的时候,一个生命灭亡了。所以人的一次生和死,放在宇宙大能量的背景下去看时,不过是宇宙能量大海中的一滴浪花的浮现和消亡。当这个浪花出现的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当这个浪花失去的时候,一个生命就消失了。

11_讲座之后的交流
因为我们心中怀有爱和恨,所以能量被积聚和耗散。爱来自于生命之间的相互契合与相应,而生命中的恨则来自于生命之间的冲突和决裂。
生命之间的相应和契合,带来愉悦的感受,而生命之间的冲突和决裂,带来痛苦的感受。这样种种感受,借由名言、概念的力量而得以巩固和放大,爱和恨的情绪,也因为人会思考,也能够成为我们去思考、造业的强大推动力。
造业的源动力
当我们去看业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种概念化会成为我们造业的源动力、推动力,也正是借助语言和文字,而使得人类造业的能力如此之强大。在六道里面,讲到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人类的名言和文字的形成,这也成为我们造业的推动力。在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名言,比如说大家前两天去大海,有海滩有船只,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富人有穷人,有高贵有贫贱。这些概念都是具体事物的一个抽象。一旦具体的事物被抽象成概念以后,就会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什么过程呢?被克隆了。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旦被概念化以后,我们再和这个事物接触的时候,接触的就不是事物的本身了,而只是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我们再去到海边的时候,我们接触的就不是海,接触的不是海水本身,接触的是头脑中海的概念。
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当它映射外在事物的时候,镜子上面就会出现一个影像。一旦出现这个影像,那么镜子在跟外界事物发生作用的时候,就不是直接跟外界事物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影像发生作用。所以中间就隔了一层膜,有一堵很坚固的墙在那里等着我们。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很无力,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去改变现实。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跟现实在我们头脑中的影像在互动,没有和现实本身互动。这就导致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没有这个力量去改变。
这种情况就相当于牛顿第三定律里所描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心对于事物的作用,现在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心对影像的作用,我们的心和影像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同,这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同。你给它多大的力量,它就给你反馈多大的力量。这就是业产生的机制。

12_合影留念
在佛教里面,我们把概念化这个内容,定义为烦恼,也就是取相,来描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把取相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定义为烦恼。
所以,一般当我们概念化一个对象的时候,取相就产生了,当我们一旦取相了以后,我们的心就会对这个相发挥作用,这个就叫造业。一旦这个业造下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被这个业紧紧束缚住了。当造的业的力量越强,将来这个业束缚我们在轮回里面的力量自然也就越强。这种情况就像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的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