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法音
启发觉慧
——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系列报道之十三
2013年10月19日晚上七点,在一个下午的翻译讲座及交流之后,本次译员交流会特别邀请了龙泉寺的四位法师(贤健法师、贤然法师、贤启法师、贤威法师),分别在分论坛的三个分会场(明心阁三层、正思维楼505教室和404教室),与学员们进行互动交流。许多学员是第一次来寺院,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寺院的法师,他们怀着对佛教的好奇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向法师提出了许多问题。法师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为大家开示佛法,引领大家开启佛教之门、思索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我行善,我快乐
正思维楼501教室,贤健法师在开场时这样说道,今天大家在龙泉寺,从外在看,人很多,很热闹,其实是在于内在有一种信仰,有佛法的吸引力在。那大家对佛法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员A分享说,我觉得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在于它注重人内心的修行。我也了解到其它的一些宗教,它都是崇拜一个外在的偶像,但是佛教强调的是修炼自身。就是说,如果我修得好,我也可以成佛。
法师进一步开示道,为什么说佛法是我们生命的一种需要?佛法里面的内容很多,平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个门表示你可以登堂入室,各取所需。佛法里面有许多宝藏,当然更重要的是智慧,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困难,这是我们需要的。如刚才同学分享的,佛教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我们可以觉悟。佛不是偶像,也不是神,他只是比我们早觉悟,那我们照着他的方法去做,照着他的道路去走,我们也会觉悟。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渴望,要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快乐。那达到这种幸福真正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都有很多的困惑,人生、宇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的规律、真理是什么呢?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也正是佛教要告诉我们的。那我们上学,学很多课程,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法师的一番开示让大家的心慢慢静下来,开始思考。
学员B站起来,问道:法师您好,我有个问题,刚刚您从门口进来的时候,我就一直观察,发现您的脸上一直带着微笑,非常快乐、自在,我想问您为什么如此快乐,而生活中更多的人却有那么多的不快乐?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每天变得快乐?

法师笑着答道,因为在佛法的道路上行走,就是在快乐之道上行走。简单的讲,就是“我行善,我快乐”。法师出家前在大学里教书,他分享之前从父母、祖辈、社会那里获得的达到快乐的方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他发现,真正的快乐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名利地位等,也不依赖于别人,而应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
学员C分享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是助人向善,让人拥有一颗善心。她说今天是第一次来龙泉寺,非常开心,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员D分享了昨晚看龙泉寺《五岁菩提》的感受,感叹其中说到的“舍世间心”,他最大的一个疑惑是法师为何舍弃了家人选择出家。学员E也表达了同样的不解。法师答道,他理解的出家不是舍弃家人,而是心里装下了更多的人。他觉得自己出家、学佛法,才有能力真正帮助到父母。
学员F提了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人伤害了自己,孔子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还有一种做法是“以直报怨”,应该如何理解?
法师分享说,自己以前看到孔子这句话,也比较诧异,不知道圣人是什么意思。如果仅仅是“以德报怨”,会不会对恶行是一种纵容?那“以直报怨”,法师的理解是心要直,是什么就说什么,不掩饰。比如同学之间产生误会,别人抱怨自己,觉得委屈,直心的状态就是,先反省是不是自己的错,如果是,就认错道歉,如果不是,就可以解释澄清一下。如果以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实际上心又转不过来,憋久了人最后就崩了,害人害己。
关于佛教饮食的问题,学员G问道,像《济公》里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如何理解呢?还有,佛教不食动物肉,因为动物有生命,那像我们吃大米之类,难道它们没有生命吗?
法师回答说,像济公和尚那样神通、自在的境界,是一个果,我们还达不到,所以要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去努力。我们所说的生命,是指有心识的,而不是说这个形体。人的形体的部分和草木差不多,最后都是一把灰而已。人跟草木的差别在于人的心灵。当然佛教对草木也是爱护的。比如夏季安居期间,僧侣一般不出门,即使出门也不许踩草,一是为了保护小虫,二是高一点的草木上可能有非人在,比如树神等。
佛教为什么不吃肉?因为如果有人吃肉,就有人去捕杀动物,也是恶业,造恶业就不能解脱,就会轮回。这里面都有很深的因果,所以佛教是出于慈悲心而不吃肉的。
学员H表达了自己对寺里义工及法师的感恩。他说,来到寺院有一种家的感觉。他也有一些疑问,为什么龙泉寺会花这么大人力、物力来办活动?像许多寺院,香客来拜拜佛、烧烧香就回去了,为什么龙泉寺有这么多人住下来?
法师说,不同寺院的弘法方式和层次不同,就像读书,小学、初中,直到大学,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不同的。就龙泉寺来讲,目标是广结善缘,越来越多的人学佛法,来的人越多越好。寺院所有的物品都是来自于群众、回馈于群众的。

学员I对于法师的出家,很想知道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法师说,在当时来看,出家对于自己是最大最难的一个选择。法师出家前事业、家庭都是很顺利美满的,为什么选择出家?法师看到了自己在世间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功,最后都是驼背白发,如此而已,老、病、死的苦在等着自己。于是尝试着寻找另外一条路,法师找到了佛法,发现这条路是正确的,值得自己用全部生命去追求,所以就选择了出家。因为是经过了非常慎重的、理智的抉择,所以不会后悔。出家是要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命,是要追求自他真正的幸福。法师也分享自己出家以来身心的变化,真正从内心找到了快乐,所以微笑也是发心内心的。
学员J分享道,从法师的言谈、表情,能看到法师确实挺快乐的。他想请法师分享自己是如何修行的,为后来者增强信心。法师回答道,修行的精要就是戒、定、慧。戒就是修道人的行为轨则,按照戒律行持,就能把自己的习气一点点改过来,不造恶业,就不会受苦,就会快乐。戒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落实。第二是修定,让我们的心有定力,专注于善念。孔子说过,七十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修定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关于慧,佛讲的法、能够对治烦恼的方法,才是智慧。这需要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体悟。法师说自己出家这些年,进步很大,出家之前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完全不了解,当时拼命地学习、工作,身体已经很差了,但自己完全不知道,后来通过修行,身体才慢慢好。当然这只是修行很基础的一个方面。他鼓励大家,要相信许多问题都能解决,然后按照正确的方法慢慢练习,能力就会增长,信心也会随之增长。这是法师亲身的体验。
探寻生命的意义
正思维楼404教室,贤启法师和贤威法师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一个短片《一个美国人眼中的龙泉寺》和龙泉寺制作的全球首创面人动画片的宣传片。接着学员们开始分享、提问。

学员K说道,第一次来龙泉寺,第一次接触佛学,感觉佛学为自己思索人生、观察生命、探求生命奥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但是对一些现象有些担心,许多人信仰佛教,多少有一些功利的因素在里面,“临时抱佛脚”,佛教是如何看待个人努力和佛祖保佑的问题?贤威法师回答道,临时抱佛脚比不抱好;平时抱比临时抱好;没有功利心地求、为他人求,更好。当然如果是为了个人求,也是有用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拜,但关键还是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贤启法师也表示,自己以前在家时,也经常祈求。有求才有应。
学员L提到自己的一位校友在龙泉寺出家,感触很多。他很好奇法师出家之后人生有哪些变化,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贤威法师说,出家以后,越来越快乐,人生越来越有意义。以前也和大家一样,上大学,读研究生,尤其到快毕业的时候就很困惑,那时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人碰到一个放羊的小孩,就问他放羊是为了干什么,他说放羊是为了赚钱,赚钱为了买房子,买房子为了娶老婆,娶老婆为了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我们的生活与它相比,区别不太大,上学为了工作,工作之后呢,结婚、成家,培养下一代,退休,死亡……似乎一眼就能看到人生的尽头。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好像是无休止的重复。出家之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生活有了目标,有了意义。
贤启法师认为,出家好比进了一所终身教育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可以很深细地观察自己的心,打磨自己的心,慢慢雕琢它,不断向圣人靠拢,然后再帮助别人圆满生命。这是法师对出家最大的感受。
学员M接着问,出家如果父母不同意呢?让父母伤心,岂不是与佛教的大慈大悲相矛盾吗?贤威法师认为,这种认知和现代人所受的教育有关,根源在于大家对佛教了解太少,甚至有太多的误解。法师说,出家修行是真正的孝。贤启法师也分享了自己出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报父母恩。

学员N问道,像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我们通常会认为是迷信。有些人与佛教结缘是由于一些奇异经历,这些经历科学解释不了,应该如何看待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贤威法师出家前在中国科学院读生物物理学。他说道,正是因为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的长处与短处,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是怎么回事,才对佛教生起了很强的信心。杨振宁博士也曾说,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前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说,当物理学家历经千辛万苦踏上真理的高峰时,却发现佛教修行者已在那里等着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的宗教,不以主观的神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一种真理的展现,他说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很多学科学的人,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佛教都有很高的评价。我们求佛、拜佛,不是让佛决定我们的命运,而只是请他帮忙,但这个事情能否成功还要看因缘的聚合。佛教最重要的世界观是因缘观,这一点与科学非常相似。
科学只是关注物质世界,它没有对我们的心灵、生命运行规律进行探索。佛教更注重人的生命、心灵,生命成长的规律、道路,我们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拿自己的心做实验。生命有提升了,对佛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法师指出,如果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就去否定它,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法师希望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先在自己身上做做实验。
如何让心变得强大?
明心阁三层会议厅,贤然法师先做了一个开场白,他说,今天看到大家很高兴,感觉到大家的心很安静,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更显可贵,并说这和各位做翻译有一定的关系。翻译工作对心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定和慧的功德。接着分享了“格物致知”与“克己复礼”能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心,增长自己心的定力。法师说,如何让自己的心变得强大,当自己的心越不依赖于物质的时候,内心的力量就越强,就越容易驾驭自己的心,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当你想专心的时候就能专心,这是一种定的功夫。
有了定就会产生慧。总体来讲,慧分为两大部分:出世间慧和世间慧。出世间慧是一种超越现有研究范畴的觉知的力量,世间慧则是清明的、内心的分别力,这种能力会展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这种能力的心,是成熟的心识。法师还向大家开示了不成熟的心是什么状态,容易受外境控制,受苦还不觉知苦,慢慢心就变得麻木、迟钝,自性的光明没有办法得到展现。法师提到古印度那烂陀寺有三百多位僧人得不忘陀罗尼,当时寂天菩萨讲完《入菩萨行论》就走了,那些得不忘陀罗尼的人能够将菩萨所讲的论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由此可见我们心的力量是多么强大(Out
of our imagination)。

接着,法师开始回答大家的提问。
学员O的问题是:不了解佛也可以信佛吗?
法师开示道,如果不了解佛,则不可能真正地信佛。对于一个有理智思考的人,他所相信的东西必定是他能证明的。当然,“看到”只是确信这个理论的途径之一,还有逻辑推理等。法师说,不幸的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能超越它,那就是信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可能等完全了解了佛再来信佛,佛陀在经典里也有做比喻,比如一个婴儿,不可能在研究明白了母乳的成分之后再去吃奶。
学员P问道,如何消除虚荣心,得到无差别心?
法师说,“消除”很难,这是菩萨的境界。对我们来讲,“减弱”是相对能做到的。虚荣心实际上是一种我慢,是自卑的某种变相。而无差别心就是平等心,是更高的境界,要减弱它,就需要放下自我,多为他人着想。佛说,障蔽自己进步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慢心。它的心相就是:我凭什么向你学!你有什么比我强的!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命,就要好好向别人学习,多看别人的优点。如果总是看别人的缺点,就是把别人的垃圾装在自己兜里。拜佛是用你高贵的头颅去碰触佛的脚。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为什么这么做,一次一次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去认识自己是多么卑微。

学员Q分享说,总认为有信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在真正面对佛教或基督教的时候却望而却步。
法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真正要有信仰是基于对自己生命有一个规划,基于对自己生命的不满意,基于想要改变生命的愿望,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来谈信仰,而不是把信仰当做一种装饰。
学员们还问到,做义工需要什么条件,无限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让心安住不乱,为什么有的人拜佛时会流泪,如何找到好工作……,法师都一一予以回答。
最后,法师总结道,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祝愿大家都能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