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大乘精神时代命题文化感悟人生 |
分类: 随师行记 |
学诚法师访谈录:以大乘精神回应时代命题(之三)
以大乘精神结合当代思潮回应现实各种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教界亦复如是。中佛协作为全国佛教徒统一的组织与利益的代表,作为与党和政府的桥梁,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推动与指导者,六十年时间里一直不遗余力地为中国佛教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努力,并为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过去的工作,可以认识到,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佛教界的积极作用,如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坚持爱国爱教的方向;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把佛教的命运与国家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发挥佛教界积极作用的新方式、新途径;把佛教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与信众保持密切联系;培养一支过硬的教职人员队伍。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机遇是,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这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佛教处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严峻挑战是,我们的自身建设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敏锐地抓住时机、勇敢地迎接挑战,乘势而上、勇猛精进、有所作为,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不辜负时代寄予我们的重托。因此,抓住当前大好时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之内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因此,在中佛协未来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爱国爱教的方向;加强职能作用,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教务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加强教育事业,着力培养人才队伍;加强教理研究,不断促进佛教文化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加强慈善事业,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宣传工作,积极扩大对外影响。
其中,
一百年以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国门,面对国家的危亡,仁人志士莫衷一是,评价时局太虚大师说到:“今世异学异教风发泉涌,各称道真自成宗尚,互偏标榜竞为朋党。而中国人心当此泛应繁变之势会,伥伥乎莫知所皈依,较余土为尤甚。颠倒东西,淆混黑白,既目眯而意醉,乃冥趋以盲从,唯煊赫强盛之是崇,唯淫乐游戏之是美,专专乎浇习之形好,逐逐乎流誉之夸诞;真实之道理,淳净之德行,反回遹惑乱而靡敢尊亲。悲矣群瞽!痛哉众狂!天下斯倾,大道其沉!势非恒俗庸化之士可能挽回图救千一。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佛言‘唯度迷情方顺佛心’,则正须以超世之身,转适群机,广行四摄,集大法众,结大法会,震大法雷,作大法事,捧佛日于虞渊,启人心之正信。”(1915年,《佛法导言》)
再看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与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方式与价值观进一步沦落,来自不同文明的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国人亦复莫衷一是。当此之时,以大乘佛法的基本观念同当代思潮相结合,回应这个时代人文、科学及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不啻为新时代佛教徒重要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汉传佛教从宋朝以后就越来越衰微,到明清开始注重考据学、训诂学。到民国时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支那内学院等等,各自做了一些佛经的研究工作,但是他们跟现代文明的结合只是刚刚起步,一二十年时间也很有限,所以这一工作还是不足。过去佛陀在世时,以及其后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等,他们都是跟时代的思潮联系得很紧密。当前国内的佛教,对自身的基本理论本身就缺乏研究,对社会问题、社会思潮缺乏应有的、最基本的回应能力,对整个时代的文明不甚了解,所以佛教就走不出寺门,不容易真正地为大家所关注,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如果佛教能够触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整个的立论就会不同。如当年印度那烂陀寺提倡学习五明,五明实际上就是掌握社会上各种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把这些以佛法来统摄,也是实践菩萨道的精神。如果将佛法从这个角度去诠释,其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才会深远、持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