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团圆在龙泉

(2013-09-22 07:17:25)
标签:

传统文化

中秋晚会

孝道

出家大孝

分类: 寺院报道

中秋团圆在龙泉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农历八月十四晚上,正思维楼402室,禅兴法师、僧团法师、法师父母、亲属共约30人出席了龙泉寺中秋晚宴。

    18:40,主持人贤度法师宣布晚宴开始,首先由20多人老年合唱团向大家献上两首歌《感恩》和《顺治皇帝出家偈》;接着,请法师家属代表贤栋法师的妈妈张仍贤居士发言;然后,请大家一起观赏了龙泉寺原创的面人动画片《贤二律师传》。

 

nEO_IMG_IMG_1656

老年合唱团

nEO_IMG_IMG_1672

家属代表分享

 

   “今天八月十四,明天就是十五中秋节。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到来之际,首先我先代表龙泉寺僧团给大家致以中秋节日的问候,祝大家吉祥如意!”在热烈的掌声中,禅兴法师作了开示:今天亲友的聚会、中秋团圆宴是龙泉寺亲友会恳亲会组织的活动。这也是第一次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办这样的活动,非常富有特色,也是我们探索佛教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大家其乐融融,可以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我们做子女的关心问候父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视孝道,注重家庭伦理,注重家庭团圆。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2000多年与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好的结合。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很多人认为佛教具有出世间的特征跟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有着不少矛盾与冲突。比如儒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我们出家人要剃除须发、剃发染衣,这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再一个,传统观念中,中国人特别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佛教修行要出世,要解脱,要持戒,这也是与本土文化有冲突的。但是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内涵去深究,实际上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与我们传统文化与儒家还是有很多共性的,有兼容性。从孝道来讲,儒家很重视孝道。儒家经典《孝经》讲到孝的内涵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nEO_IMG_IMG_1687

禅兴法师致辞

 

    法师在解释了儒家孝道的三个层次后开示:我们从儒家孝道最高层次“立身行道”来看,佛法完全符合这一精神。儒家讲“立身行道”的“道”是世间的道,儒家修身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就是世间的圣贤,也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是要修道,也是要成圣成贤,只是成圣成贤的目标比儒家更深广。儒家是要做世间的圣人,佛教修行是要做出世间的圣人。行的是出世的大道,要普度众生。佛教修行,是真正可以“扬名于后世”的,真正可以“以显父母”的。总之,大乘佛教不但完全符合儒家精神,而且可以兼容儒家,得到升华。佛教,不仅出世,出世以后还要入世,最终目标还是要入世要普度众生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nEO_IMG_IMG_1680

 

    最后,僧俗二众其乐融融一起品味了丰盛的素火锅。

    中华文化是绵延5000年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视孝道,自古就有着“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佛教世出世间二谛圆融,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师道。佛门的行孝包括四个层面: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智。前两个层面与儒家是相同的。孝父母之志则不仅像儒家期盼的那样成为世间的圣人,还要成为出世间的圣人。而最高层面孝父母之智,则是不但自己今生要开智慧,还要让父母也获得般若智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离苦得乐、成佛、作佛——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当年,正是由于佛陀的出家、成佛,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才为后人留下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孝子经》、《佛说睒子经》、《佛说报恩奉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盂兰盆经疏》等众多的佛门中的孝经。佛陀不仅讲说佛门孝经,还身体力行。与世人不同的是,佛的行孝报恩方式更胜一筹。佛陀当年证道之后,曾回迦毗逻卫国为父亲宣说佛法,并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净饭王圆寂时,阿难以佛的堂弟身份,请求为伯父扶棺;罗侯罗以净饭王的长孙身份,要求为祖父扶棺。佛陀对两人的请求予以婉拒,说:“你们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为给末法时代的众生示范,今日必须由我亲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为出家不问父母之事。”结果佛陀亲扶灵柩,步行直到火葬之处,为众生树立起孝行圆满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