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纪实之四

(2013-09-16 06:59:32)
标签:

出家修行

传统文化

佛教文化

感悟人生

建筑

分类: 寺院报道

善在哪里?善在生命,善在人心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纪实之四

4nEO_IMG_CXJ_6884


 

四、“寺庙建筑应该要有新的宗教标识的代表”

    当天,学诚法师为《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作总结开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盖的庙是一个什么样的庙?如果仅仅是在复古,那么所谓复古后的建筑也不是文物,并且土地、资源等各个方面都不会允许再建筑。古代的建筑,唐朝也好,明清也好,即便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完全复古,也不是文物,也依然是一个新庙,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寺庙建筑应该要有新的宗教标识的代表,这个宗教标识的代表,我觉得应体现宗教的传统和现代完美籍结合的风格。”学诚法师呼吁道。

    学诚法师说,过去的寺庙建筑只是代表历史上那个时期的建筑的特征,怎么样做到既好看、又好用、又安全,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寺庙建筑的第一要点。

4nEO_IMG_CXJ_7383

 

    好看。就是指寺庙的外观形状和色彩,它象一个什么东西?这与焦居士(焦毅强)谈到的“秩序”有关,怎么符合大部分人的看法,才比较合适。同时,又能和这个区域的传统的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特点。

    好用。就是要把现代的一些元素吸收进来。过去寺里殿堂没有暖气,冬天冷得不得了,通风、采光都相对较差,没有现代卫生的设备,不太好用。

    安全性。寺庙是一个公共场所,人来人往,不牢固,容易出事,这就给设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要考虑到适用和安全并充分利用空间,如果空间是孤立的,就没有生命力。既好看、又好用,又牢固,特别是牢固非常重要,因为要确保安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的话,就会发生问题。

    第二,宗教的神圣性和世俗的观感要相兼顾。我们常常谈到宗教和社会要相适应,相适应就是说社会和民众要能普遍接受,符合大家普遍审美的观感,如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特点、建筑的个性等,既要符合宗教的传统,又要符合民众的审美观,这是一个很难的题目。只有符合民众的审美观和情趣,大家才会容易来。如果和大家的审美观距离太远,人家可能就不愿意来这个寺庙。因此,宗教的神圣性和世俗的观感要能兼顾得到。

    第三,艺术性和适用性如何相结会的问题。艺术应该有时代感,艺术有古代的艺术,也有现代的艺术,如何把中今中外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佛教讲法无定法,你一定说要象哪种模式的话,那么好多元素就不能结合在一起。反过来说,如果结合不好,就会不伦不类。比如说木头,这里的木头没有用涂料,保持它的本色,那时候有人是反对的。如果用涂料,颜色一上去,木头你就看不出来。过去庙里的木头很多,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现在木头很少、很稀缺,人们看到木头就会很亲切,内心会感到很柔软。其次,木头为什么不上颜色、上颜色有什么坏处?南方好多庙,因为木头外面刷了油漆,木头里面被蚂蚁吃掉了,你都不知道。

4nEO_IMG_DSC_2107

 

    “几年来,龙泉寺边设计、边施工、边筹款,可称作‘三边’工程。”学诚法师幽默地说道,“这不是说,把龙泉寺全部设计好,才去建,才去做,这么做的话,就不会充分体现集思广益。我觉得人力、物力、财力只是基础,最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有智慧还要发心,如果不发心,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在讨论方案的时候,五花八门,意见非常多。意见多,非常好,这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学诚法师透露,我们做事的特点,就是会有很多方案,但选择一个方案,要注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都要照顾到。同时,还要兼顾到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否可行。有时候,设计方案可能很好,但到施工的时候可能就弄不了。建寺院,体现了聚沙成塔,体现了众志成城,体现了大家的发心,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没有报酬的,都是靠发心,这个就不一样。寺庙的建筑,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完美,但在建的时候,就会逐步完美,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在谈及当前寺庙的适用性时,学诚法师分析道:首先,寺庙是佛法僧三宝的体现。同时,寺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载体,现在我们国家的好多传统文化缺乏载体,但寺庙里边的出家人行走坐卧、饮食起居,所有的一切都保持着过去的方式和传统。第三,寺庙能够让广大的信众参加宗教活动,过宗教生活。第四,寺庙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基地。第五,寺庙可以联系海外很多的朋友,也就是在对往交流上,寺庙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儒家文化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基本上使得家族不易团聚,并且分散得很厉害,祖父祖母住一个地方,父母住一个地方,孩子住一个地方,很难会象过去团聚在一起。儒家文化注重血缘亲情,寺庙今后会为儒家文化的复兴、为家族的团聚提供空间。当然,这也要取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同时,寺庙也可以提供空间让做相关研究的人,可以在庙里边住和用餐,让庙里的资源和图书发挥作用,寺庙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会比较大。寺庙建起来,不仅是让人来参观、来观赏,它还有很多的社会的功能,让它的社会功能发挥的时候,在设计、建筑很多方面都要配合。许多人来到龙泉寺,就觉得这里象一个研究机构,象一个学校,我们这里有很多教室,还有电脑室、图书馆、阅览室、动漫室等。

4nEO_IMG_DSC_2159

 

    “艺术性和适用性要兼顾是非常不容易的,极其困难。”在学诚法师看来,“设计一个庙,要考虑它的适用性。如果甲方和建筑师只照着传统的一个设计来进行,这个设计可能会很传统、很规范,但很难说有很好的适用性。”

    学诚法师是一位“对人、对文字、对建筑很敏感”的法师。从1982年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31年至今,他一直和寺庙建筑打交道。学诚法师回忆道:“那个时候,就是木工、泥瓦工在做。当时的负责人是圆拙老和尚。他说,这个寺庙建筑,你要能想象得出来,想象出造完了是一个什么模样。然后,我们就请木工来,画一个图,告诉他们就这么做,这给我的印象很深。”

    “龙泉寺的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得相对比较理想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北京的资源和人才比较集中,在福建和其他地方相对就比较难,你可能不知道找谁去讨论。我有一个特点,会把设计方案拿给别人看。我认为好的,有时候会坚持,但过几天,如果认为不行的话,我也会重新调整过来。在做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对立,然后又慢慢磨合,最后就非常默契。”学诚法师说。

    在为《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这本书作序时,学诚法师写道:“自然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佛陀早年就在山林里苦行修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日复一日。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红尘大都市里的人们,只能在忙碌之暇,在人造土石堆砌出来的的‘丛林’里,仰望头上一线灰蒙蒙的天空。”

4nEO_IMG_合影

 

    在学诚法师眼里,评价建筑盖得好不好,有“三个层次”,而焦毅强居士无疑是能够深入到“第三个层次”的建筑师。在序言中,学诚法师诠释道:“建筑立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筑到底是隔阂了两者,疏远了两者,抑或是结合了两者,沟通了两者呢?这看似一个哲学命题,却是每个建筑师应该有所深思的地方。评价建筑盖得好不好,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是使用性,可以由技术来解决。第二是观赏性,可以由艺术来解决。大多数人仅能到此为止。焦居士则是少数能够深入第三个层次的有心人,这就是生命性。建筑应是滋育生命、完善生命的场所,不是束缚生命、消磨生命的地方,因为生命是自然与人之间的最大共通性。”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善在哪里?善在生命,善在人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学诚法师给出了如是答案。

   “寺庙建筑所承载的是‘道’,所体现的是‘礼’,所服务的是‘人’,“我”在其中获得超越。”学诚法师期待并相信,“佛教界会把佛教的建筑越建越好”。(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