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纪实之一

(2013-09-11 08:12:09)
标签:

佛教文化

感悟人生

建筑

分类: 寺院报道

善在哪里?善在生命,善在人心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纪实之一

nEO_IMG_为了善


    6年前,因为办一次个人展览,马建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焦毅强认识了一位在北京龙泉寺做义工的漆山居士。是年,生于天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焦毅强72岁。

    漆山当时正在读博士生,他对这位正在办个人展览的建筑界前辈很是景仰,就主动向焦毅强请教:“我正在设计一个庙,您能否帮我看看?”

   “设计费多少?”焦毅强谨慎地问道。

   “没有设计费”漆山的回答让焦毅强吃了一惊。

    出于好奇,焦毅强跟着漆山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下的龙泉寺。

  “在这里,我感觉到的是‘双手合十’的氛围,见到了贤立法师和贤然法师,看到了一个寺庙建筑的框架。”但自此,焦毅强就以义工的身份,和龙泉寺的一群和尚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6年后,2013年9月6日下午,已是78岁高龄、法号贤苦、在书中自称“龙泉寺居士”的焦毅强所著《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新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在北京龙泉寺明心阁举行,这是他继《中国建筑的双重体系》、《建筑构思与表现》两部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当天,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以及来自建筑界的数十位嘉宾出席新书首发式并参加学术座谈会。

1nEO_IMG_DSC_2148


 

一、建筑是时代的镜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缉王莉慧在《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一书首发式致辞中表示,该书包括“追寻中国建筑之魂”、“凤凰岭下的龙泉寺”、“中国建筑之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实际意义”等内容。焦毅强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要以自己的‘善心’来对待自己的设计”这样一种理念。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焦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经济快迅发展的今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值得读者深深回味。在书中,读者还会欣赏到焦毅强先生的水彩画作和书法作品,这些都令人由衷赞叹。

1nEO_IMG_CXJ_7156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2岁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许溶烈教授在致辞中,引用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对《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一书表示祝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焦毅强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推崇和肯定。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奋钻研,有很深厚的专业功底。特别是他成为居士以后,思想境界和设计理念都有显著的升华。在这方面,他不但为青年人所称道,也是年长者虚心学习的榜样。”

1nEO_IMG_CXJ_7169


    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张钦楠教授从小是在具有佛教气氛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祖母曾是上海一位著名的居士,他的老家就紧临着上海居士林,他至今记得“放生池中的鱼露出水面时,那生机盎然的景象。”

    已是头发花白的张钦楠说:“我赞赏佛教的教理及其逻缉思维,例如:唯识论的八识,我认为它是世界逻缉学的一个顶峰。我相信佛教和佛教建筑有永恒的生命力。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泉寺,我喜欢龙泉寺的景观与背后的山相呼应、相融合。在这样的环境下阅读与讨论焦毅强先生的书,很有意义!”

   张钦楠指出,建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括建筑科学、建筑艺术、建筑哲学和建筑伦理。国内外专门讲建筑伦理的书虽然相对较少,但现代社会仍摆脱不了建筑伦理这个问题,建筑师更回避不了这个问题。一幢建筑,不仅要回答它是否适用、是否美观,还必须回答它是否给社会增添了价值、是否是善的这一问题。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也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社会的发展,不仅靠物质利益,还要靠精神建设。只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建设,社会就会走上歧路。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一个社会是欣欣向荣、团结有力?还是贪婪腐败、醉生梦死?从它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你建造了多少摩天大楼,还是建造了多少‘鬼城’,人们在建筑上都能看到这个社会的前景和走向。”张钦楠认为,一个社会要防止走向腐败和衰落,必须要有两条防线(或者说两个界限):第一条防线是个人的行为以不损害他人为原则,这是一条法律原则,违反了要受到不同的法律制裁。第二个防线是要求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谋福利,这是道德伦理界限,是我们精神建设和教育事业、文化事业所要大力提倡的,也是建筑师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例如,设计一个建筑项目,结果是造成了环境污染或破坏周围环境就不是好建筑。当前,许多地方环境恶化、垃圾成灾,已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和生存的根本问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nEO_IMG_CXJ_7172


    在致辞中,张钦楠对龙泉寺的建筑设计表示表定。他说:“龙泉寺得天、得地、得水,它不是和天对立、不是和地对立,不是和水对立,而是顺应周围的环境,整个的设计风格看起来比较温和、温雅,不是要刺破天空似的。虽然理想的建筑永远追求不到,但我认为建筑还是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好的建筑。我相信龙泉寺会建设得好、更有影响力,并在国内寺庙建筑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马国馨院士过去对寺院的印象就是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龙泉寺给我一个面目一新的概念,这个地方高低错落的比例、屋檐翘角很吸引人。”他说。

   “看到贤立法师从建筑工地上高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的镜头,我当时觉得这里真是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创业,体现了佛门弟子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所做的一切,非常感人!”马国馨感慨道。

    尽管从小离开了老家山东济南,但老家千佛山上的一幅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钟声佛号唤回苦海梦里人”,直到现在马院士还背得烂熟,他说:“这是佛教对我最初的启蒙。”

1nEO_IMG_CXJ_7215


   佛教对马国馨的另一次“启蒙”则是后来的事。马国馨回忆道:有一年,他去日本学习,并在日本参与了一个工程的建筑设计,就是对尼泊尔蓝毗尼的规划。那时候,联合国的秘书长是吴丹(于1961年至1971年任第三任联合国秘书长,出生于缅甸),吴丹是佛教徒,就把这个工程委托了日本丹下都市建筑设计株式会社,马国馨参加了这个工程,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以前我只是认为宗教是人生的润滑剂,现在看起来是不对的。每个宗教都有它博大精深的地方,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思辩,尤是是佛教更是如此。寺庙的建筑更要体现僧众、居士体现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信仰。龙泉寺的寺庙建筑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渗透了佛教的一种精髓和灵魂,它对我的启发很大!”马国馨说。

    在马国馨看来,有很多建筑见面不如闻名,有很多建筑闻名不如见面。很多建筑尽管非常出名,但去看了,不过尔尔。龙泉寺这个建筑,闻名不如见面,要一步一步体味。龙泉寺的建筑之所以评价这么高,除了焦毅强先生建筑设计的专业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非常通情达理、非常有思考、非常有想法的业主学诚大和尚,实际上这是这个工程成功的关键之处。

    马国馨引用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美籍华人贝聿铭的观点:“我接这个工程,和这个工程相比,更看重这个工程的业主,如果他不能很好地理解我,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宁可这个工程不做。”马国馨据此认为,龙泉寺和焦毅强先生在寺庙建筑设计上有着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个交流不仅仅是技术和技巧上的,而且是思想上的,有对于佛教各个方面的深入考虑。”

    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中欧文学研究室主任叶廷芳研究员从社会学谈到了建筑学。在论及现代文明之进步和佛教的存在价值时,叶廷芳表示,现代文明有和人类“作对的一面”,人类的智慧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文明的进步,现代文明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欲望无限的膨胀,这个膨胀现在非常迅猛,消耗了人类的资源。如今,人类本身出现了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用什么力量来制衡?包括中国佛教在内的宗教的力量不可或缺。

1nEO_IMG_CXJ_7234


    叶廷芳说,一方面,龙泉寺依山而建,负阴抱阳,在建筑设计上集中了很多的智慧,有一个合力。另一方面,从外观上看,龙泉寺的建筑高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非常有韵律感、节奏感,既正视了传统,一看就是宗教建筑、古典建筑,里面又有很多现代化的适用功能,使用起来比较舒适。

    龙泉寺的建筑给叶廷芳最深刻印象的是把“无我”的理念,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上,“它不和周围环境争高、争大、争辉煌,而是互相照顾、互相协调。这样一个美好的建筑群,将来在接引信众方面定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

   “焦毅强先生在龙泉寺的建筑设计上功不可没。他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建树的建筑师,只是一个偶然的因素,遇到了一位熟人讲起龙泉寺,然后作为一名义工就参与了龙泉寺的建筑计。6年来,他非常情愿在这里当居士,这种‘无我’的精神将来在建筑界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影响。”叶廷芳动情地说。(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