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阳佛教见闻(五)

(2013-08-27 08:08:05)
标签:

佛教文化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2011年东北采风记行之二十·朝阳站】

朝阳佛教见闻(五)

    从佑顺寺出来,我们直奔凤凰山。

    朝阳凤凰山,晋称龙山,隋时又称和龙山,清初改名凤凰山,地处辽宁朝阳市区东4公里处,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凌河从其脚下蜿蜒流过。朝阳悠久的佛教历史也由此发端并逐步走向辉煌。晋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朝阳),由此掀起了朝阳作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故都近百年的历史。据《晋书·载记第九》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历代帝王均自命为真龙天子,龙山上出现黑白二龙颇合燕王心意,“皝大悦,还宫殿,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山上”。龙翔佛寺,是凤凰山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成为公认的东北地区佛教文化的祖庭。 从此,佛教在这里扎根并广为流传。

    当时龙翔佛寺高僧甚众,其中有非常著名的高僧释昙无竭。他于公元420年率僧侣25人从龙城(今朝阳)出发,西入雪山,乘索桥度绝壁,入天竺取回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并将西天取经的游历和见闻写成《历圆传记》。释昙无竭西天取经早于唐玄奘207年,这段记载于宋《高僧传》的故事见证了朝阳在佛教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前燕至辽的七百多年里,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凤凰山也始终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佛教道场。辽代在山上建有三塔,元时称“天柱峰”。清朝在山上修建了上中下寺,并改称凤凰山。 在凤凰山现存众多佛教建筑中,有始建于前燕的摩崖佛龛,有始建于辽的天庆寺、卧佛古洞、降香十盘、摩云塔和大宝塔,有建于清代的延寿寺、云接寺等。

    朝阳古城,一脉千年。1988年至2004年的16年间,人们在高耸于市区的北塔与南塔,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2009年9月12日(农历七月二十四),两佛舍利安奉至凤凰山佛宝塔内。至此,两佛舍利共驻一山,使得凤凰山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供奉有两佛舍利的的天下第一佛教圣山。

    我们自昨日下午来到朝阳后,多方接触中,几乎所有的出家人或在家居士乃至社会人士都向我们介绍舍利塔。一方面心里非常赞叹佛功德的浩广无涯,一方面期待可以早日一睹圣物真身,接受两位伟大导师的无上加持。

    一刻钟后,我们来到凤凰山风景区,买过门票,我们继续驱车上山。朝阳人曾经自豪地宣称,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名之为“凤凰山”的很多,然而,一座大山承载起商周遗韵、晋宋风情,续写着千年绵延不绝辉煌佛教历史的,只有这座位于辽西腹地的朝阳凤凰山。一进山,我们就似乎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起伏的山路上,有很多佛教题材的宣传画挂在路边,让我们感觉佛菩萨一直就在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而坡上的棕色土地,看过去透着无限的神秘感,觉得这里应该藏纳数不尽的人文信息,千年万年亿年,正是这些土地,承载和记录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人类与万千种类的生命共同演绎的一切。可是,又有谁能读得懂这块土地呢?大地无言,听凭地上人与物生灭变异。如同海水与波浪,起伏又回归。商周遗韵也罢,晋宋风情也罢,如今都是梦幻般的过水痕迹了,知性的人类,究竟要从这痕迹里找寻些什么呢?

    山道蜿蜒,车子如同航行在江海上的船舶。越过一道山谷,转过几道山梁,来到一片平坦的场地。这里是佛宝塔前的停车区。


佛宝塔素描

    佛宝塔是朝阳市打造东方佛都的第一个实际步骤。政府搭台倡导,借用民间力量,创新推广佛教文化。佛宝塔就建立在凤凰山上中下三寺的下寺延寿寺的右侧,仅隔一墙。

wps_clip_image-10107

朝阳佛宝塔


    从佛宝塔山门进入,近处是一方水池,池上有拱形石桥,想必是贵宾来时才行走在桥上,现在登桥的石阶前有隔离带拦着。我们绕池而行,然后拾阶而上。

    佛宝塔依照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的舍利金塔形状仿建而成,外观为金黄色。由须弥座、仰莲座、塔身和单层塔檐构成。须弥座和栏板上雕刻有佛教故事,塔身的四面雕有佛像,塔身铺有斗拱。塔檐的顶面,铺黄色琉璃瓦。佛宝塔主体高20.0948米。“20.09”代表二零零九年,意为是在二零零九年两佛舍利从北塔博物馆迎请到凤凰山佛宝塔道场供奉。“48”意指四月初八,即释迦佛诞。因为两佛舍利的入住其间,置身塔前,仰望金色晃耀的宝塔,愈觉其神圣、庄严与华贵。

    进塔后,一层是释迦佛舍利供奉处,在圣洁的氛围里,我们瞻仰舍利,目不暂舍,然后虔心顶礼,供养,绕塔三匝。继之沿旋梯举步而下,至下一层殿,此处为锭光佛舍利供奉处。复如是瞻仰顶礼。一上一下间,虔敬之心已穿梭百千万劫,真乃是一时千劫,千劫一时。想自身尚有幸运生在释迦佛教法弘化之期,更有胜缘礼拜与我等本师授记的古佛,何其幸哉!无始以来,佛佛相接,同一法化,自己生生沉沦;自此无量劫以往,佛佛相续,应缘度生,自己何日亲蒙授记耶?想到这里,望向身边的法师,不禁欣然。


延寿寺半半之旅

    瞻礼两佛舍利毕,我们进入隔壁的延寿寺参观。

    延寿寺俗称下寺,原名报恩寺。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1),僧人性喜之徒海沧接引其同门师弟海明来山,并将中寺塔之南、天庆寺东侧一平坦地段划予海明。同年,海明便募化修建寺院,为报答师兄的引荐之情,便将寺院命名为报恩寺。乾隆年间修缮后改名为延寿寺。原建筑大部已毁,1991年按清式建筑进行了恢复。

wps_clip_image-13760

延寿寺山门


    事先了解过,知道这里是尼众道场,有十人左右常住。但我们进去转了几处,均未见到出家人的身影。于是我们自行参观。寺庙建在两山之间,规模不小,殿堂颇多,主殿之外,配殿两边分列,也很是齐整。有一个奇特之处令人印象深刻,一般的寺院钟鼓楼都是建在寺院的角落,延寿寺的钟鼓楼则分别建在了寺院两侧的山上,从寺里往上看,高高的山坡上,钟鼓楼隔空相望,立于半空,别具一格。

    我们从天王殿、地藏殿一路来到大雄宝殿。感觉寺里的氛围很是冷清,有些怪怪的。大雄宝殿的门紧锁着,但从外边可以看进去,能够看清楚摆在最外边的一个方形供桌上放着一些法器和供物,还有一个写有某某天神的灵牌。还看到外墙上贴有吉日祈福转运法会的启事,便请法师过来观看并请教这些活动是什么意思。法师并未说什么,但看到法师开始皱起眉头。大殿的右侧外墙上设有一个小型的佛龛,走近细看,里面立着牌位。上书:延寿寺护法之位XX狐仙。看后心里有些愕然,可能是自己少见多怪吧,真不知道是应该随喜,还是应该作别的想法。法师见了,跟大家说,咱们到云接寺去看看吧。

wps_clip_image-28599

狐仙护法



参访云接寺

    从延寿寺去往中寺云接寺要爬一个急陡且长的大坡,车子加大油门奋力上行,有一会儿感觉车子要后翻过去了,情不自禁地往车前俯身。好在很快登上高台,再上一个高坡就到了云接寺。

    原来这里已经是海拔550米主峰的东坡,一条平坦的山脊地段。举目望去,周围地势险峻奇特,景色壮观,据说此地常有云雾缭绕,岚气蒸腾,故寺名云接寺。

   云接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4),因辽时所建的摩云塔基常被人盗挖,僧人海沧、海明便于塔下募建寺院,令其徒孙照吉居住并徐图扩建。原构建有照壁、娘娘庙、关帝殿、碾棚、大悲殿、菩萨殿、僧舍、东配房等建筑,并有铁鼎一尊,旗杆两帜。现在,旧时的建筑基本都还保存,并在关帝殿边上新建两间配殿。

wps_clip_image-9134

云接寺入口处


    云接寺没有正式的山门,在娘娘殿的右侧开有入口门楼。进去后左拐便是是云接寺主体建筑大悲殿,殿内安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音圣像后安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肃然站立,双手合十,一柄宝杵捧于双臂之上,威严十足。

wps_clip_image-29089

韦驮尊天菩萨


    菩萨殿是云接寺后殿,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

    拜完菩萨,从菩萨殿后门出来,遇到一位年轻的法师。相互介绍后,这位法师了解我们从北京来,很是高兴,带着我们继续参观。

    观音殿对面,是一排配殿。最右侧是娘娘殿。殿内供奉着民间信仰中的王母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子孙娘娘和花娘娘塑像及十不全立像。娘娘殿右侧是新近修葺过的关帝殿。殿内塑有关帝、关平、周仓、王甫、赵累等像。问法师云接寺为什么会设这些配殿,法师回答说这里的民间信仰非常浓厚,老百姓来庙里,多半是拜娘娘,求关帝,而对佛教不了解,也兴趣不大。为了服务大众,也就只好随顺当地的风俗了。

wps_clip_image-23535

关帝殿内关帝圣像


    摩云塔巍然耸立于云接寺内,是寺内最显眼也最有魅力的建筑,建于辽代,其制式亦如朝阳市区南北二塔,塔的浮雕部分保存得相对完好,值得细细品味欣赏。寺为塔建,塔为寺魂。站在塔下,向上仰观,顶不可见,塔身沐浴在光影中,巍然如佛,天下独尊。

wps_clip_image-11138

仰观摩云塔,高不见其顶


    我们跟随贤立法师边绕塔便观察这座摩云塔的建筑细节,经典之处,亦都一一拍照留存。绕塔三周后,贤立法师与云接寺的这位法师边走边聊。目前寺里只有两位住寺的法师,向我们介绍寺庙的这位来自湖南。两位法师照料这么一个寺院,也确实很辛苦,好在平日需接待的信众或客人很少,还能腾出些时间来自己用功。因为寺院没有完全交给出家人,所以在寺院的维护管理上也是困难重重。殿堂的修葺状况还好,是因为景区管理部门要维持重点景观的完整。殿堂之外的寺内建筑再想维修就不那么容易了。

wps_clip_image-12417

损毁严重的云接寺斋堂房檐


    云接寺内僧人的斋堂,烟囱下面的屋顶已然损毁,几近漏雨。细问之下了解到,因为整座寺庙都属于省级文物,僧人自己不能随便修复,而将修复方案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几经辗转,最后给的答复是,毕竟还没有漏雨,等等吧。一等就从此没有下文了。再催,也就是眼前的结果。无可奈何之下,僧人们只好继续平心静气地等待。

wps_clip_image-10451

看到这般残旧的房屋,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wps_clip_image-17057

一脸疲惫的云接寺住寺法师


    在交流的时候,法师们谈到这个地方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唯有谈到这位法师刚来时的情况,才听得出法师的声音有些色彩。说起过去,声音和语言都是淡淡的,谈起未来,依然淡淡的,三言两语,似乎没有什么想法。望着一脸疲惫的这位年轻的出家人,心里不仅有些收紧。如此年轻就辞亲割爱,走入佛门,披出家三衣,远赴他乡,住寺弘法,想来当初内心应有深重的誓愿和庄严的期待吧,但如此的环境会让这些好心出家的年轻法师如何坚持下去?没有僧团的保护,没有学习的条件,也没有信众外护的基础,两个人如同两片飘零的叶子,怎样才能够在凤凰山这块曾经的佛教沃土扎根发芽抽枝乃至开花结果?但愿他们能够在艰苦中磨砺自己并涵育长养坚定的道心,为佛教,为一方有缘众生,矢志不渝,永不言退。

    在贤立法师真诚的祝福和鼓励声中,我们登车下山。车速很快,大家却都陷入了沉思中。曾经的东北第一佛教道场,千余年的佛教历史,千百先贤的呕心沥血,都如这冬日里的无限生机,于此无声无息地隐没了。此番来访,没有期待中的清净道场,没有期盼中的高僧大德,尊贵无上的佛祖舍利也成了经济开发时代的招牌,虽有出家人住山,却如老去的凤凰,无力振翅放声。

    别了,凤凰山!期待他日再来时,“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