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 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2013-08-17 07:56:25)
标签:

出家人

佛教文化

感悟人生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2012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三坛大戒受戒纪实·戒前教育(06/17)

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戒前教育心得选编之五

 

    9月2日,新戒一班成立,率先进入戒前教育时期。

    新班级的成立和贤甲师、贤乙师的加入,一度让我很兴奋。

    新的缘起带来了新的动力,班级的凝聚力恢复了很多。

    贤甲师常常在课堂上谈论空性,讲什么都是没有等等,听起来让我觉得难免有些消极。这话在义理上完整吗?同时这样讲是否也和我们道场的引导方式有出入呢?有时会在道理上反驳他,话里面也包含着观过、排斥。慢慢在脑子里给甲师贴了一个标签:“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逮谁抡谁”。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wbr>: <wbr>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01-真正的灵感,来源于对事物本质与联系的领悟。

 

    尽管在下面我还是依然很敬重贤甲师,我们的关系似也未太多受到课堂的影响。但是直到最后一段时间,有时候上课发言时,我还会针对他的观点而话有所指。这种好争是非对错的等流总是任运而起,自己都无法很好地观照到。

    转机出现在不久之前,班级在学习师父《建立大乘佛法的正见》第四讲的时候,那一讲里师父谈到:

   “为什么大乘佛法如此强调要关注当前的一念?过去禅宗也是一样——把握当下,一切要注重当下,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下可能会成为生离死别,最后一念死了就……所以要念死无常,你不知道哪一个念头是最后一个念头,必须要把每一个念头当成最后一个念头,最后一刻。时时刻刻都想自己的当下是最后一刻,那人就不一样了。你看人在弥留之际,就必须要把最重要的话说出来,有遗嘱要交代,肯定不会忘记。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此刻关注我们所缘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事,不是那些无关紧要的。那些无关紧要的、不必要的、麻烦的把它去掉、把它过滤掉、把它扔掉,时时刻刻想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wbr>: <wbr>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02-作为常住的一名班导,需要随时了解每一位同学的身心状态,

还需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善巧引导。

 

    “这样的话我们逐步逐步就会培养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乃至把握我们生命本质的能力,这样我们的修行就比较容易。因为所有的念头、心念都能够观照到,都能够窥视到自己生命的本质,这样的话,人的言论和行为自然就非常有力量。所以我们这个见行堂,见就是正见,行就是实践。如果我们一想这个时间还很长,就不会着急,所以为什么前面的法类要“念死无常”,念死无常就是你当下一念就是最后一刻,最初的一刻就是最后的一刻,最初的发心一直到最后都是这种发心,那这个人的心念就不得了。”

    以前也没打算要修什么法类呢,主要净罪积资,确实也是业障重。这次可能是经过了两个月的戒前教育,内心多少有些提升。

    那天晚饭后,在诵咒的时候,回想师父这一段开示,忽然想起来小时候自己的一个特质,就是念死能力很强,常常一想到死,就能身临其境地来到死亡的近旁,亲历那种心境,然后浑身冰凉,半宿半宿地失眠,而头脑却异常清醒。这种特质,因为没有佛法正见的引导,一度让我很痛苦。包括另外一个向内观照的特质,一直到大学,都给我带来很多困扰。上大学以后,我用饮酒来刻意对治这些心理特质,后来我成功了,念死啦,观照啦,再也生不起来了。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wbr>: <wbr>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03-我们所以作为一名出家人的根本,在于一颗向道之心。

 

    这天重新想起这些,结合师父这段开示,我仿佛忽然间明白了师父在讲些什么,同时也对念死法门产生了很强的信心。进而又想到一个问题,既然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无常,当下的一念就直通死亡的一念,那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行事的动力何在呢?放在过去,在我反驳贤甲师的很多时候,对这样的问题,我是可以讲上很多道理的。但此时,忽然对这两个问题起了疑,到底为什么?

    这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是去找贤甲师交流。

    贤甲师说:我们是为了醒来,为了证入无我。

    我问:无我了还是没有做事的动力啊?

    我们就这样七七八八地谈论了很多。相互之间,至少是我对他之间那种心理的藩篱消除了。贤甲师也和我分享了很多他修空观和不净观的体会,像是在心里憋了很久都没法和我沟通似的。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wbr>: <wbr>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04-我们人一天当中、眼见耳听,吃的,呼吸等等非常多的信息,

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来采集,

心里不断地随着变化,起伏,动荡,根本自主不了。

 

    那一晚,到后来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究竟的答案,但是大部分却已经消于无形了。同时消弭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对贤甲师的观过和排斥,取而代之的是一定程度上的接纳和尊重。尽管他的一些观点我还是不能赞同,但现在有时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了。

    一次看到贤甲师在给几位沙弥讲东西,我想,这家伙又在负面影响同学了。因为我常常想,按照甲师的思路培养出来的同学,整天谈空说妙,不知踏实承担,不知学修的次第。其实我这样想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对实际的情况并不了解,都是凭空想象,非理作意。后来反省自己的心态,想到,同学们的成长,自然有道场大的引导,而贤甲师所做的,可能只是静息了他们的烦恼,让他们更加安心修道而已,又有什么不好呢?事情可能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消极和极端。但我却被自己的见解缠缚得很深。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六 <wbr>: <wbr>那个拿着空性大棒的人

05-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是一种见,

见是一种蕴集,蕴集是我,

我是一场空。

 

    同时,这次的经历还有一个受益就是,先前也还没想过要开始去修广论的什么法类。这次因为对念死无常的信心,加上和甲师的一番讨论,仿佛迈过了一道门槛,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慢慢开始去修习《广论》中这些最基础的法类了。毕竟“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对不死的常执,是最粗分的颠倒。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粗显的本质,都不能正确去认识和把握,那么在这种颠倒中,又能有什么真正的修行呢?

    甲师在实修上走在了前面,他对我终于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一步,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修持,仿佛是打破了横在我前面的诸如“时候未到”“以后再说”等等很多无形的阻隔,让我去正视那个一直摆在那里的前方。我已被逼得无处可退,该动身了。

    我想,这可能会是出离心的一个入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