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仁爱感悟人生庐山地震雅安 |
分类: 慈善文教 |
2013年4月22日“雅安·仁爱行动”:
安营驻扎
建设基地
2013年4月22日
凌晨五点,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与成都文殊院社会关爱中心七辆车组成的车队从成都平安直抵雅安市芦山县县城。五点钟的芦山县城,街道还没有什么人,伴随着大型发电机的轰轰声,很多抗震救灾运输车静默地伫立在街头,让整个县城显得更加空荡。
由于连夜的奔波,有些志愿者很是困乏,睡了起来。仁爱基金会的王璐、陈永辉、李韵峰却马上投入到了工作中。先查看周围环境,而后与蓝天救援队、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同仁们汇合、互通灾情信息,七点又和两家合作机构碰头,明确了下一步的分工与合作,确定了各方每天早7:30和晚19:30两次进行联合碰头的协调机制。
八点左右,芦山县城开始热闹起来,车水马龙。标有“抗震救灾”的物资运输车不断地穿行,佛教的团体也都在街头为灾民服务,比如重庆华岩寺的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抗震救援队,佛图寺和雅安云峰禅寺送粥等等,吃到热乎粥的灾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今天,县城还没有通水也没有通电。能有热水喝,有热饭吃,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这对于一线的救援人员来说更为重要。蓝天救援队在4月20日灾害发生的当天就已深入灾区来救人,他们大概有200多位救援人员。这些天救援人员没有热水喝、没有热饭吃,都是用方便面来凑合。看到这些情况,仁爱慈善基金会首先确定了为志愿者提供热餐的计划,特别是为蓝天救援队的一线救援人员。上午,负责人王璐与成都文殊院、雅安云峰禅寺的法师们商量,决定共同来实施这项计划。很快,计划便落到了实处。中午蓝天救援队的80多位一线救援人员就吃到了热乎乎的饭菜。法师和义工们都考虑得非常周到,早晚为救援人员做粥或面条,中午会做罗汉菜。粥料、各种蔬菜都是从成都、雅安等地运输进来的,做饭用了两个很大的气罐,由于罐气不方便,法师们还特别从寺院里运来了很多蜂窝煤,这样就便利多了。很多青年志愿者纷纷来洗菜、切菜,还比一比谁的刀工更好,生怕自己会“下岗”。王璐一边要协调、一边还要亲自照看做饭的每处环节。饭做好了,王璐、陈永辉和志愿者们就把饭菜端到蓝天救援队的大本营,并为救援队员们盛到各式各样的“餐具”里,服务到底。蓝天救援队的参谋曹伟伟说,仁爱的人来了,我们就好了,这些天没吃过这么好的。一位救援人员说,没想到素餐还这么好吃。看到救援人员脸上那么开心的笑容,义工们的心里更加地温暖。用爱、用心温暖彼此,在灾区我们不分彼此,是个大家庭。为救援人员提供热餐的计划将会一直持续,直到救援工作结束。
今天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大本营正式建好了。李韵峰、陈永辉和路强找到了一个空地,搭起了三个帐篷,男众的两个各在两边,女众的一个在中间,每个帐篷能住四个人,还可以放些物资。“自己的家要自己建设”,看起来很简单的帐篷搭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灾区总下雨,怎么不让雨水渗进帐篷里这就有大学问,李韵峰会用彩条布把帐篷的三个边都封起来保证不进水。整个上午他就在忙活着安营,连午饭都没顾上吃。搭好了帐篷,就忙活着分物资,确保大家都有“床”有被子,他还细心地为大家准备了睡袋,这样晚上也就不怕冷了。有了大本营,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畅了。
下午15:30,负责人王璐拜见了雅安云峰寺住持、雅安佛教协会会长智灯法师。法师听取了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救灾工作计划后,很是欣喜,很快便决定雅安佛教协会和基金会共同合作,一同推进四项工作,主要有第一,至少开设五个栈点来奉送爱心粥;第二,为一线救援人员提供三餐;第三,为目前尚未领到物资的龙门等地发放食品、帐篷、简单的生活用品等应急物资。第四,组织志愿者上街清扫、捡拾垃圾。智灯法师说,雅安佛教协会一定会尽全力地把这几项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本身也是对协会的鼓舞。雅安救灾工作开展以来,基金会得到了成都文殊院、雅安云峰寺和雅安佛教协会的支持和帮助,负责人王璐说,这几年救灾下来,尤其是这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佛教的力量,佛教团体本身也是在逐步增强合作,而且合作的基础非常好,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这一点是与别的团体合作所没有的。随着这种合作的增强,佛教团体在服务社会、救灾救难方面也将会越来越有力量。
因为是驻扎营地的第一天,大家都非常的忙碌。负责人王璐有非常多要用沟通、安排、协调的事项,此外,王璐下午还接受了环球华商协会、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慈善家俱乐部和《慈善周刊》以及演艺群星、书画艺术家及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的向灾区募捐活动的启动仪式的现场连线,向现场介绍了灾区的情况以及开展的工作。负责文宣工作的曹爱萍今天遇到了难题,到了灾区没电没网络,现场的图片文字发不回本部。正当发愁时,一位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帮了大忙,带着曹爱萍来到了露天的媒体中心,帮忙传输图文。据经营报的记者说,县城主要有两个媒体中心,一个是露天的这个,还有一个在原广电受损楼的一楼,目前驻扎在芦山县进行采访报道的中外媒体大约有300多家,阵容非常的强大。媒体中心提供电源和网络,网速很快,传输图片和视频都很方便,但相比强大的媒体数量而言,媒体中心的位置很抢手,都要靠互相理解。雅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特别为记者们签发了“抗震救灾新闻采访证”,凭证件可以领到盒饭。在前线发出的一言一句,对于外面来说都弥足珍贵,无疑,记者们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傍晚,王璐和陈永辉回顾这灾区的第一天时,都充满了感激,在众多因缘的凝聚下,我们顺利平安地在灾区驻扎了下来。
旱厕引发的思考
在灾区,有件人人都会面临却人人都发愁的事情,那就是上厕所。
我们所驻扎周围的芦山县医院和四川广播网络的楼都受到了地震的影响,楼里的厕所有很多人排队,更难的事因为断水,根本没有办法冲厕,异味难闻不说更是无处下脚。随便在街头,都会有人问“你知道哪有厕所么?”通常都很难得到答案。
那怎么办?仁爱救援队的队长李韵峰和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就为大家挖起了土厕所,解决了实际的大问题。
仁爱救援队队长李韵峰说,在救援中,挖旱厕是很重要的工作。
旱厕通常分三种,一种是临时旱厕,住一宿或住几天要用的,通常用树枝一围就可以了,现在更方便的是支个帐篷就行。
第二种是中长期的,住一两个月要用的,我们现在挖的就是这种,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坑要挖得很深,要抗风,不能风一刮就倒了,还要远离人群居住地100米,远离水源200米,同时还要考虑做个回廊。他说,现在这个厕所回廊做短了,不得已就安了一个门帘,大家上完厕所总用手撩门帘,不卫生,慢慢门帘也就有各种细菌。我们还得慢慢改善,有很大改善的空间,他憨厚地笑着说。
第三种是长期的旱厕,那就要建化粪池了。
一位女士上完土厕后说,没想到会有人这么细心,还建得这么专业,好像以前在农村都是这样的。
是啊,一个厕所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还有人这么用心地在做。这也让我们更加地反思,现代社会,我们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各种设施基本都离不开水电,如果没有水没有电,我们很难生存几天,就连基本的上厕所也成了大问题,更加让我们反思的是因为这种依赖,我们丧失了生存的能力和生活的能力。相信现在人会挖旱厕的人很少,很多人或许连见都没见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追求越来越脱离环境本身,我们的追求大多是为了我们自身一时的便利,像旱厕这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我们很难再接受了,认为这都是“落后的文明”。事实上,当这样的灾难发生,我们会看到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它非常独特的优势,比如上旱厕,比如烧火做饭。灾难应该教会我们什么?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而绝不仅仅是灾民。是要从我们自身每个人的追求去反思的,而并非只是一味地说我们的建筑建得多少糟糕,多么经不起考验!如果我们不能从自身去反思,认识不到是我们的追求出了偏差,认识不到是我们的心出了偏差,也许我们还会遭受更大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