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动漫组参观“国际动漫博览会”系列报道之三:欧美漫画展
勤奋之手“漫画”社会万象
2012年12月5日,动漫组义工参观了在北京蟹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国际动漫博览会。整个展览会展区的陈设搭建了从视频、图像到实物转换的桥梁,丰富了观众的视、听、触觉等感受。黑色的展板规整地安置在展厅中,白色的画框装裱着一件件手稿,展场气氛别致、素雅,这就是位于七号馆的欧洲漫画名家作品展,其中汇集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作者的400多件作品。各漫画家的创作都具有个人风貌,似乎每位绘者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他们用漫画语言传达着对生存、生活的见闻与思考,相信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寻常的经历。

欧美漫画邀请展外景

欧美漫画邀请展厅全景

展览现场
欧美漫画:社会万象
其中有在2012年8月21日刚刚去世的世界级意大利漫画大师托比(Toppi)先生的漫画作品,他独特创新的风格深影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漫坛。从创作开始,他就采用战争、历史等重大题材,形成一种凝重的风格。他大部分的漫画都采用黑白风格和不断变换的视角,画面中的文字部分采用圆形,因而在长方形的构图中无论如何变幻,都容易识别,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很好的配合。

意大利漫画大师托比漫画作品
法国当代著名漫画家乔·亚历山大早期学习建筑,后转行漫画创作,他的作品曾出现在欧洲的各大刊物中,或许是其生活经历,所见所闻的变化导致了他个人画风的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漫画家乔·亚历山大的作品
来自美国的内特·鲍威尔,14岁开始出版个人作品,主要作品有《朋友的沉默》、《消失》、《名字之声》、《任何帝国》。年幼的她早已定下了自己未来从艺的方向,我们也能从其作品名称中窥见一个漫画家对生活的思考。

美国的内特·鲍威尔的作品
西班牙裔美国漫画家莱拉·金特罗·韦弗,以自己回忆录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童年时期在阿拉巴马州所经历的人权运动。《暗室》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不同肤色使她感受到种族歧视。一个人在受到心理冲击时,通过作品述说、讨论、引发人们的反思,并由此面对问题,了解、面对、化解、放下。

西班牙裔美国漫画家莱拉·金特罗·韦弗的作品
桑蒂娜·波妮妮生于1978年,一直很喜欢儿童类图书。从进入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编导自己的首部动画短片,之后为儿童类图书绘制插图,借此结合了她对绘画与编导的热爱。她画中黑白与色彩并用,渲染人物情境,引人遐思。

艺术家桑蒂娜·波妮妮的作品
我们有幸遇到了漫画家的现场创作,这能够使我们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应该是个考验。有一位法国的漫画家,他非常和蔼,眼神亲切、礼貌,做画非常稳健,速度异常得快,下手稳、准、狠,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底。一位加拿大的漫画家,卡根·麦克劳德,他的作品是《功夫无限》,这个外国人很有意思,用中国水墨的感觉创作中国题材的漫画。台湾的著名漫画家游素兰说过:“其实漫画发展的最初是受到了中国画很多技巧的影响,而这一点现在却很少被人们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深刻,非常值得大家去挖掘、探索。漫画家们还带来了自己的速写本让大家观摩,从他们的手稿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以及作者本人的勤奋。

漫画家利利昂·高萁洛现场作画
漫画家乔·亚历山大为观众现场作画

作品局部

《功夫无限》
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也在变化,而无论漫画语言多么不同,优秀的漫画家对绘画品质的追求没有改变,我们看到自己与大师的差距,并也希望自己对于生命的价值、对于使命也能够始终保持虔敬的热忱。
3D裸眼舞台剧
在今天的展览即将闭幕时,我们幸运地观看了“3D裸眼舞台剧”,新颖的舞台形式,让我们眼前一亮。此剧以漫画形象佐罗为主角,巧妙地把话剧、漫画和动画结合在同一舞台。舞台后的荧幕在瞬间变幻为一部大型漫画书,书页翻开,每页有六个格子即六个小舞台。伴随旁白的解说,第一个小格幕布缓缓升起,动画人物纷纷出场,故事结束后,幕布又会降下,第二个小格子又升起……依次下去,直到整场演出结束。演员们在半个小时内不停换场,上下楼、滑行、奔跑,还有几次从立体书跑到舞台上表演,有时甚至会从小舞台直“飞到”下面的舞台,与观众互动。他们对工作的认真精神很值得赞叹。

漫画组义工与“3D裸眼舞台剧”演员合影
演出结束后,几位义工商讨可以借鉴这种新颖的舞台表演模式,将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丰富大家的舞台感受。如师父开示提到的,虽然我们传达的是佛法,但是要生动、活泼,要生活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因而所有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品欣赏

欧美漫画书籍

动漫玩具展示

动漫玩具

动漫壁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