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见闻
2012年11月22日——24日,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东东莞举行。此次年会云集了全国图书馆界的精英,无论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的参会代表基本上都是各馆的馆长、副馆长,此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界内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其中,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玛.丽伊丽莎白.拉斐尔也亲临会场,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龙泉寺图书馆馆长贤才法师等应邀出席了年会。
22日上午在东莞玉兰大剧院召开开幕式,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和平致辞,并由文化部领导、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等共同为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及展览会揭幕。在开幕式上首次设立了一个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的奖项,全国一共评选出八位榜样人物,开幕式的尾声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作了
“新常态
新指标新方向”的主题发言。之后,我们又到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了2012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下午学术报告开始,我们参加了本次年会的主题论坛,“责任与使命——图书馆人的时代担当”。

23日上午我们参加了“推荐书目编制与目录学现代发展”的分会场,下午我们参加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推广”的分会场。下午也举行了闭幕式。

本次年会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中午都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白化文教授的报告了解到了学术界在很早以前把佛的诞生地称为“古代南亚次大陆”,丛书的起源问题,丛书并不是现代学者所说的从《儒学警悟》开始的,而是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佛藏,唐朝时已有了道藏;中国最早的类书是《众经别录》,中国唯一不同于其他的类书是《经律异相》,是按照“古代南亚次大陆”时的编法编的,对中国目录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溯源;他也强调了推荐书目的两个要点,一是书目可大可小。二是,必须有某种指导提要。
在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飞快地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图书馆界对时代的气息也是相当的敏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国外,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无边界的分布合作体系。二,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三,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交流环境。而相对于国内而言,是一个国家、行业、区域建设的服务体系,需要不同层次的建设中心、保存中心和调度中心,更要注重于创新服务,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依公共虚拟网,实现全国互联互访。二,搭建开放互联软件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管理。三,丰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构建分级分布式资源保障体系。四,全媒体文化服务新业态,实现服务全民共享。这一条有一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五,借数图提升传统业务服务能力。这一部分对我们现存的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业务进行了一次很大的挑战。六,建立完备、科学化、系统化的支撑保障系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知识组织与存储,内容的揭示上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也出现了信息孤岛,信息污染等问题。所以有的专家提出,新媒体时代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图书馆人要有新的时空观、获取观、效率观的担当,同时也要培养五种能力,一,快速浏览与思考(逻辑思维)。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科学决策)。三,熟练的操作与辅导(技能)。四,实时整合与创造(媒体应用创新)五,亲合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包容精神与合作共赢)。
有的专家也提出了,图书馆不单单是书的藏量、信息、建筑,而是服务的质量,是人与人的关系。馆员对用户的服务,用户对馆员的反馈,用户与出版商的中介作用正在被消弱。馆员也可以离开图书馆为用户服务,就好像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提供嵌入式的服务。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后,我们服务的内容要知识化,服务的场所泛在化,服务的方式集成化,服务的手段智能化,服务的空间虚拟化,但最重要的是要达到服务的效果满意化。那么重心也会随之转移,从资源到用户,资源服务由印本到数字,服务从阅览到支撑科研教学,与用户从检索传递到嵌入式合作伙伴,服务内容从文献信息到数字知识服务。清华大学“微视频新媒体推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也得到了社会的极度认可,也让更多的人爱上图书馆。
在闭幕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作了“现代性.文化与阅读”的主题演讲,强调了浏览并不是阅读,网络阅读的庸俗化,现代阅读习惯给人带来的白痴化等问题,强调了传统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才能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才不会下降。从王蒙先生的讲演中,可以看出无论社会再怎么进步,在发现新介质取代纸之前,纸质图书是不会消亡的,对于人类而言仍然是很重要的收藏,尤其是有着久远历史的中华民族。
这次大会对我的总体感觉,虽然时代在进步,已经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介质和阅读依然很重要,中华民族自从有了纸这种介质后,中华文化才得以保存和流传,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客观因素也可以看出,时代再怎么进步,纸质的文献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时代在进步,作为图书馆而言,既有对社会大众的基础服务的义务,也有对科研服务的责任;既是文化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源头。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应该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用户的满意度是最重要的,从中我也体会到了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心,满意二字的取得,不是靠改变用户的想法实现的,只能是靠改变服务者自己才能实现。会议上学到的先进的知识对做好自身的工作也有相当大的意义,了解了整个图书馆界的动态和研究方向,对我也有启发性的思考。而且在此次会上我们也广结了善缘,与很多专家学者、馆长进行了交流,并赠送了我们带去的小礼物。
结识的专家学者和馆长有,著名国学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推荐书目专业委员会主任、苏州图书馆副馆长郭腊梅,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潘燕桃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崔晓西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玉麟教授,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张岩,深圳图书馆事业发展部主任余胜英,深圳罗湖区图书馆馆长师丽梅,西安图书馆副馆长王东文,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图书馆周建彩,新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常春博士研究馆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王丽莉,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级编辑王友富,中国图书商报总编助理、阅读周刊主编张维特等人。
在会场上弟子也同推荐书目专业委员会主任郭馆长提议,在进行书目编制及推广的时候应该注意传统文化的部分,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分量应该加重,也得到了在场的其他代表的关注,郭馆长也会考虑此意见,让我来给她对佛教书目进行推荐。白化文教授今年已经83岁了,他也说他是周叔迦先生还有赵朴老的学生,曾经也应赵朴老邀请到中国佛学院讲授图书馆学,对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印象非常好,还编写了《中国佛教图书分类法》,白教授也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的老师,我也向白教授提出到我寺的邀请,白教授很痛快地说,只要我打电话给他他就会来。同样也有很多专家馆长对我也发出了邀请,深圳的张馆长、师馆长,西安的王馆长等也都非常热情。通过于深圳市图书馆的馆长交流,也了解到原来弘法寺佛学院图书馆也是挂靠在了其图书馆下面,成为其佛教分馆。
24号会议结束,上午我们从东莞出发前往广州,中午我们到达了大佛寺,当家师如华法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安排住在了寺院,赶巧的是在这也碰到了钟莹,他和广州的居士也在大佛寺参观。下午当家师安排了我们和图书馆的馆长宝云法师以及骨干居士,还有中山图书馆的副馆长等人进行了交流,一共交流了将近3个小时,这次交流我也了解了很多情况,也是很受启发的。
大佛寺图书馆2000年成立至今,方丈耀智法师从最初就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发展,也得到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前任馆长的大力支持,在法师与中山图书馆馆长共同努力下,大佛寺图书馆成为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佛教分馆,虽然前任馆长退休了,但新任馆长刘洪辉也是很支持大佛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大佛寺相关人员的培训,并支持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晒经会、读书节、读经班等活动,而且据省馆来的人说,每年还会提供大佛寺图书馆20多万元的购书经费。

参观大佛寺图书馆
大佛寺地处市中心,非常繁荣,据当家师说,常住40多位师父,寺院每天都有放焰口,外面很晚了还是吵吵闹闹的,虽然不太适合修行的环境,但却非常适合图书馆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传播。因为此地人流比较大,图书馆从早上9点到到晚上6点是对公众开放的,任何人在这个时间段都可以到图书馆看书,而且中午是不休息不闭馆的,很多市民到那里看书,在那里办证的市民也有7000余人,并提供图书外借服务。大佛寺的馆藏情况,佛教类图书大概有5万册(报刊都算在内),非佛教类图书有15万册,总共藏书20万册。我亲眼所见的只有一个开架书库,在架的图书基本上和我们馆现有的图书数量差不多,他们介绍说,由于空间的紧张,没有地方摆出来,其他的图书都装箱堆在库房里面了。他们还说因为离港台比较近,港台方面的图书很多(我想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我们虽然在北京,但买港台的图书也同样很方便),他们采编人员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基本上是我们工时的2倍。今年大佛寺也盖了一栋10层高的大楼(地下3层地上7层),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盖好,还没有完工,大楼盖好后图书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各方面将会更加完善,他们还准备建一个少儿阅览室。
26号早上9点47的车返回北京,到达北京时是27号早8点钟,晚点近一个半小时。
这次从开会到参访到交流,都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很受益处,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