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三
6月30日
深入庄严世界
从庄严寺的观音殿出来后,我们就前往世界宗教研究院所在地——“和如图书馆”。在此,我们意外地遇到了当今世界佛教翻译界一位专家,一场精彩的翻译交流也就此开演。
偶遇菩提比丘
沈家祯居士胸怀宽广,致力于佛教事业的西方传播,他弃商后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创办世界宗教研究院:搞佛教,但不需排斥其他宗教的智慧。1991年7月,世界宗教研究院迁至
“和如纪念图书馆”内。“和如”就是沈家祯居士的夫人——居和如女士。和如夫人1960年开始学佛,信仰虔诚,精进不懈。晚年以持诵《金刚经》为日课,18年从未间断,屡有感应。和如夫人往生后,沈居士为了纪念和发扬她慈悲喜舍的精神,以其名下近百万美元的遗产,在庄严寺内盖了一所规模宏伟、设备现代的“和如纪念图书馆”,作为“世界宗教研究院”的永久院址。

和如图书馆

沈家桢居士和居和如居士塑像

各地翻译的佛法书籍
和如图书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七宝湖畔。当我们穿过一片清幽的树林,来到和如图书馆门口时,一位身着南传僧服的“洋法师”从湖边的林中徐徐走来。“这是菩提比丘!”
李栋瀚居士赶忙介绍道。菩提比丘是现今世界上巴利语为数不多的权威之一,他一个人几乎将巴利语三藏经典都翻译完毕。对于从事佛教翻译事业的人来说,菩提比丘就是高山仰止的“偶像”。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就这样变成了真实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胜缘的突然呈现,让大家是又惊又喜。眼前的菩提比丘戴着一顶宽沿帽,穿着“洞洞鞋”,一直对着我们微笑,看起来十分谦逊、随和,是一位慈悲的长者,完全没有权威的架子,让人立生亲近之意。

偶遇菩提比丘
1973年,菩提比丘皈依斯里兰卡高僧阿难·迈崔亚(ANANDAMAITREYA)并受戒出家。1988年,他被委任为斯里兰卡佛教协会主席。从2002年开始,菩提比丘长住同净兰若,与仁俊长老合作无间,每周定期弘扬佛法并教授巴利文,由于因缘具足,使南传和北传佛法在美国汇合,一时传为佳话。能在这里遇到佛经翻译界的世界级权威,大家顿时就兴奋起来,看来有不少问题可以请教了。
同愿必能同行
当我们进入座谈会现场时,桌子上早已准备好茶点,每个人座位上还放有一张印有参会人员姓名、职务的文档,在一张桌子上还整齐地摆着各个道场翻译的佛法书籍。细致的准备体现了主人的用心,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待人着想的周到。
继兴会长首先表达了对我们来访的热切欢迎:“今天我可以说是最高兴了,全寺最高兴了!能够把中国文化跟美国文化联合起来,发展成天下文化,那就天下和平啊!”会长语重心长的话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记得师父在西班牙马德里“世界对话大会”的演讲中也曾说过:如果说由于各教教义有别,直接在哲学、信仰层次进行对话存在相当难度的话,以“文化为纽带”的交流则显得更为切实可行。

继兴会长发言
接下来,李祖鹄居士请菩提比丘发言,“请用中文说”。菩提法师用带着洋味儿的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回应:“握得中文不号(我的中文不好)。”他的表情就像孩子一样纯真,大家都笑了起来。李祖鹄居士继续祈请:“他们希望你讲中文。”菩提比丘了解到我们是来自北京之后,开始尝试用中文给我们一些关于翻译的建议:“听说你们打算翻译中文写的佛典到英文,对不对?”“对,对。”大家齐声答道。“首先你要discover(发现)。”菩提比丘说到“discover”时,面露难色,李居士见状赶紧解围:“发现。”“对,发现,发现……”过了几秒钟,菩提比丘想了想,郑重地向大家“申请”道:“我要用英文。”见到老法师真诚的样子,大家又一次笑了。
菩提比丘继续说道:“首先要有好的翻译人才,他们要中英文都好。他们首先要合作,要找到词汇表,把中文的佛教术语翻成英文,如果没有统一的词汇表,翻译人员就会各自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去翻译,这样就很难寻找到共同的一个基础。不同的翻译人员有不同的翻译风格,这是很难避免的,在开始翻译前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佛教术语表。做好了统一词汇表后,再来考虑有多少翻译的人才,再把相应的任务分配给大家。这个时候,也许还应该设定一个最后的交稿时间,不然就容易懈怠。我们喜欢‘秀先’,不喜欢工作。”当我们还在为“秀先”这个词迷惑时,悟光法师给大家当起了翻译“我们都喜欢休闲,不喜欢工作。”“享受人生”,李居士也来帮忙。看到这么多人都为自己做起了翻译,菩提比丘也笑了起来。

菩提比丘翻译开示
他继续建议道:“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期限,翻译人员才能在设定好的时间内把翻译好的稿件交上来。如果能有一个委员会,能够对翻译的文稿进行审核也许会更好。因为很多时候,翻译人员是很难避免会犯一些错误的,文风也不一定统一。这样,就可以请比较资深的人员将翻译后的文稿进行核对,同时提出修改建议。之后,还要请一个你所翻译的语言当地的人,来让语言变得规范和优美,这样更为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经过前面两次校对翻译过的文稿可能非常正确,但也许属于直译——字对字的翻译方式,当地的读者也许并不能真正了解真正含义。最后,还要有符合标准的法师对文稿进行通审,来确保文字、法意的正确性。”
菩提比丘还分享了自己做翻译工作的经历:“我做翻译已经30多年了,通常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做翻译,但我会把翻译完的文稿发给一些懂巴利文的高僧让他们再做复核,有时候也能发现一些错误,有时候还会请一些普通的佛教信众来看翻译好的文稿,告诉我这个内容是否讲的比较清楚。”

欢喜受教
最后,他对龙泉寺的翻译事业给予了肯定和祝福:“你们从事的这样一个翻译事业,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好的、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想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的话,一定要有非常细致准确的规划。祝你们吉祥如意,翻译事业能够取得成功!”
菩提比丘的这番话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在他的讲话中,包含了如此详细切实的建议,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正是我们在平时的翻译工作中遇到的。菩提比丘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彼此共同的心愿:希望佛法能够让世界所有人都看到、听到。
李祖鹄居士还和我们分享了菩提比丘如何“随喜”的故事。他说:“刚才大家照相的时候都讲‘随喜’,我想讲一下菩提比丘是如何随喜的。菩提比丘穿着南传的僧服,翻译《阿含经》。但是这里净土宗的佛七,他从头到尾参加了好几次。观音菩萨的圣诞时,他就讲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大菩萨的圣德,他的随喜真的是不简单。”李居士的分享让大家很是感动。

李祖鹄居士发言
提到龙泉寺的翻译事业时,美国佛教会前会长、台北佛教会理事长明光法师认为与庄严寺也很有渊源。他说,美国佛教会的创始人乐渡法师也很重视翻译工作,并且做出了一些成果,而副会长李祖鹄居士也一直在从事翻译事业,有很多的翻译经验。明光法师希望我们以后可以多多交流,把翻译事业做得顺利圆满。

明光法师发言
悟光法师在对美国佛教会周到的接待表示感谢之后,介绍了我们团队的情况和龙泉寺翻译中心:“龙泉寺的翻译中心2011年正式成立。中心的成立是来源于方丈学诚大和尚的理念——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信息化时代,现在的佛法和中国文化也应该是信息化的,要传到西方社会,就必须靠翻译,翻译是第一道关卡,第一个桥梁,要通过这个才能走入这个社会。”法师最后强调说:“汉传佛教的经律论是非常多的,靠一两个人是做不了这么快的,必须要靠大家的力量,有识之士联手起来一起去做!”
我们在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祝福后,还得到了几十本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书籍。李祖鹄居士担心我们携带不方便,主动提出要把书寄回中国。听说从他手里送出去的佛书已超过一百万册,这种积极的弘法精神令我们大为赞叹。
各地翻译的佛法书籍
这次交流让我们感受到,同愿必能同行。虽然地域不同、文化各异,但共同的目标使我们在地球的两端做着同样的努力。此时,我想起了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想起了鉴真大师东渡扶桑,真实地感受到了“乾坤一体,大道无边,疆域虽殊,佛性不异”所说的境界。
陋室惟吾德馨
座谈结束后,我们参观了沈家祯居士的故居。沈家祯居士是在美国企业界叱咤风云半个世纪之久的华人船王,一生淡泊名利,隐名埋世。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士韵味:不住豪宅,不吃山珍海味,家里没有豪华摆设,常年穿着夹克衫,衣服洗得发了白,枕巾磨出了洞,开的是廉价的四轮驱动吉普车,吃的是粗茶淡饭,吃完饭还要和夫人把一张餐巾纸撕开用。他给家人定下严格的规矩:离开房间必须随手关灯,电脑打印文件用的是背面还能利用的废纸……就是这位对自家极为吝啬的人,把他所有的家财捐净,建寺弘法,振兴佛教于美国,并创建美国佛教会,耗费巨资修建庄严寺。他曾说过,“我们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记住一个最要紧的口诀——随时抓住机会,尽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在和如图书馆的旁边不远,有个很不起眼的小房子,和气势宏伟的庄严寺相比,寒酸的不值一哂,然而这里就是沈居士的故居。据说这里原来是修建庄严寺的工人住的地方,庄严寺落成后,沈居士就把这里作为住宅了。他把最宏伟的建筑献给了三宝,而把工人的临时住处留给了自己,先贤的风范让我们既感动又惭愧,既怀念又向往!小房子还保留着沈居士在世时的原貌,里面的装饰、陈设都很简单、平常,看不出来是一位商业巨子的住宅,其中有的只是修行人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沈居士在97岁往生时,留下17颗舍利子。他的一生让我想到佛经上所说“常行施:得心适悦,无散乱失。以舍心施:得离碍,证寂灭乐。”

沈家桢居士故居一角
沈家祯居士也非常重视翻译工作,他认为既然要在美国弘扬佛教,首先必须把佛教经典译成英文,这是建立美国佛教文化的第一步。乐渡法师浮海而来,和沈家祯居士一同在美兴教。法师对译经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沈家祯说:“你总不能让美国人学会中文再去弘法吧!必须把佛经译成英文。”在一次采访中,沈家祯居士说:“我曾是航运事业家,但我始终领悟到,如果能在美国人中间传播佛教,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达到新境界,影响力要比做航运大得多。”
看到沈家祯居士这位商业巨子都能放下世间福报,全心投入到西方弘法事业中来,我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师父曾说:“准确、系统、完整地翻译汉语系佛教经典,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带动国际上研究中国佛教的热潮,可以说是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谓是任重而又道远,希望能不虚此行,不愧对于自己这一期的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