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6月28日
问答中的佛法
悟光法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结束后,就进入了互动提问的时间。刚才听得目不转睛的同学,马上变得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问。
问:怎样忏悔呢?
答:佛教里面有专门的忏悔仪轨。忏悔分个两方面,一个是化忏,一个是制忏。化忏,是心忏。佛教里面有一个常见的偈子“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内心当中认识到我认错了。比如两个人吵架了之后,我真心地向你道歉,不是假的,真的是我觉得我错了,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忏悔。承认错误,这不光是说佛教徒要这样做,其实谁都应该这样做,但学了佛之后你会更清楚怎么做。第二个是制忏,制忏要有一定的仪轨,你得受一定的戒律,才能用这一定的仪轨,你犯了什么错误了,怎么忏都是有很清楚的做法。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在内心当中忏,心里面不承认错误是没有用的,都是表皮,表面化。

问答的智慧
问:佛教在我看来是对自身的一种生命的修为,但现在有很多人对佛教有种认识,就是觉得信佛就是去寺庙拜拜佛,求菩萨保佑,你觉得这是佛教的一部分吗?
答:这的确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你真想修身养性,单单到这一步还是太浅了,你几乎连皮毛都没接触到,对佛教来说只是结了个缘而已。因为佛教的内容涵盖得太广了,涉及到文学、雕像、绘画等等,可以说融汇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四大名山、五大石窟都是佛教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世界的贡献都很大,这也属于佛教的范畴。
问:还是刚才那个问题,拜佛能够破除我执、解惑业吗?
法师:您的意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拜佛,可以降伏我慢,增加对佛菩萨的信心等,但要想解决我执、解惑业,就必须得进一步深入。佛教里面有相关的各种戒律,佛教的修行要靠戒定慧,要真正去学习佛法,要真正地去实践佛法。佛教是实证的科学,要去实践,它绝对不是虚无的东西,是跟现代科学提倡的是一样的。就是它要证,要实验。谁实验,不是别人,而是我要实验。你自己要实验,你不能说了半天让别人实验,那不行,那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是苦恼,自己要实验就可以了。
问:我信仰佛,我很相信佛,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很普通的人,没有研究过佛法。我想问一下,我感觉,佛离我很近,又觉得很遥远,觉得很近,是因为旁边经常有一些像他们刚才讲的人,拜佛的、求佛的,但又觉得很遥远,觉得自己无法接近佛。所以,我想问一下,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去接近佛?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答:我刚才的讲座里面已经讲了,第一步该怎么做——“欢迎你到北京龙泉寺皈依”。第一步,就是要先皈依,然后再慢慢往上走,绝对能走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问:您有没有亲眼见过的神迹可以给我们讲一讲?
答:那我说一个现实点的神迹吧,太虚无的话,我告诉你天人下来了,你也不太相信。这个事情也是刚刚发生的,我们有一个居士,他学佛,刚刚很相应。他是一个医生,在今年五一的时候,跟他的导师去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去采药。他喜欢独行,在采药的过程中就跟他的导师分开了。他就顺着小溪就往前走,突然找到灵芝了,三棵灵芝,一棵小的,两棵大的。找到了灵芝,他喜出望外。作为一个医生,搞科研的,看到真正的灵芝了,极高兴呀,他就想要。但是有一条巨蟒出现了,这条巨蟒在守着那三棵灵芝,把他吃掉是没任何问题的。我们平常人,估计当时就可能会晕倒,或者是去打它,如果是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你就会被它吃掉。这个时候,蛇头并没有向着他,而是蛇尾巴向着他,他就跟蛇沟通:“我只要那个小的,大的都是你的。我自己不要,是作为研究用,为了大家,希望你能原谅我,允许我摘那个小的。”他就把那个小的摘下来了。没想到,这个蛇尾巴,据他描述,有十几米长,瞬间把他的一条腿给缠了三圈,非常快。他这个时候做什么?皈依三宝,一心皈依三宝,希望佛菩萨帮助他。因为佛教徒相信绝对存在三宝,希望三宝能够帮助他。这位居士用心灵跟它沟通了足有5分钟,蛇最后就把他的腿松了,把他放走了,这就是感应故事。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他告诉我说:“我的生命,又一次获得新生。”所以他非常珍惜他的生命,来之不易呀,非常珍惜。
时间中的正念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悟光法师迅速地看了看表。答完这个问题后,悟光法师就转向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张旭问道:“会长,时间?”这一幕,让我想起来法师平日在翻译中心的情景——不管是带领大家学习还是开会,法师估摸着时间快到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看看墙上的钟,调整内容或者是提醒大家,一定是要准时结束。开始的时候,非常不习惯法师这种做法。以前在世间工作的时候,开会没点儿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开会中可能没说几句就跑题了,或者是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没法结束,或者是某个问题大家太感兴趣以致于浮想联翩舍不得结束等等。而因为法师对于时间的严格要求,为了能够保证准时结束,我们在学习、开会的过程中,就逐渐学会了少说废话,专注于当下,反而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许多妄想、绮语,小细节撬动了大事情。

佛法要自己去实验
现在,尽管大家都还听得意犹未尽,但是法师并不会因此就轻易更改宗旨。而我以自己粗浅的认识来看,此时不拖堂的好处有二。其一,我们晚上还要返回哈佛大学,还有一场交流将进行,现在如果拖延时间,如果稍微来点无常,很可能会影响到下面的进程,制造不必要的违缘。其次,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在谈到初学修行的时候说:“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意思是说,在修法的时候,如果觉得尚有修法欲乐时,就要就此停住,下次入座修时,心便有欲乐趣入,如果不这样做,恐怕以后见到座位时,即觉厌呕。此次的讲座,是一次佛法的启蒙课程,来听的都是对佛法有兴趣的初学者,在大家听到欢喜处,法师就及时截断,用以帮助大家“下座”,让大家可以保持一种欢喜心,有了欢喜心才会有进一步了解佛法的动力。
在听到法师的询问后,张旭向听众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别的问题?”法师又说道:“真是慈悲,现在已经过点了。”
张旭答道:“毕竟我们机会难得。”
于是刚才那位提问的MIT学生又问道:“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有看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间的区别。自己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唐僧讲经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下来跟他说,你这个讲的都是小乘佛教,不是大乘佛教,应该去西天取经,佛陀有多少多少佛经要传给你。当时看到这个就很好奇,直到现在没解决。”

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呢?
法师答道:“看来《西游记》对你的影响至深啊,不过也好,因为这个因缘,你可以去了解真正的‘西游记’,‘西游记’是真的,但不是吴承恩写的那种。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下《西游记》写作的蓝本——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实际上,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同一尊佛。小乘、大乘,各种教派,就是佛陀为了适应不同根基的人而开演的不同的教法。就好比你在麻省理工学院上学,他在哈佛上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性,有着不同的努力方向,他上了不同的学校。只是修习小乘佛法,只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圆满,只是自利圆满。所谓的自利圆满,就是完全断除烦恼,不烦恼了。所谓不烦恼,记住是对境不造苦业,不再造受苦的业,感受苦的果,不再造轮回的业。但是你还没有圆满,你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断掉烦恼的习气。这又涉及一个新的问题,还要把这个习气断掉,断掉习气才能够成佛,光断掉烦恼就是阿罗汉,就是小乘。习气是什么?比如说,你用瓶子装着一些大蒜,把大蒜拿走了,瓶子里面还留有蒜味,大蒜就好比是烦恼,习气就好比是余留的蒜味。要把这个习气断掉,是非常难的。我们的一个习惯养成了之后,你再想把它去掉,那是难如上青天的。有的说法说大乘非佛说,有的是用大乘跟小乘互相辩论,这个说法、做法其实我个人认为都是不必要,大乘、小乘是佛陀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而说的佛法,都是佛说的法,只是有不同的级别,最终都走到一起去。好,阿弥陀佛!”
小事中的智慧
听到悟光法师的结束语,张旭也随顺缘起,对法师和听众表示感谢后,结束了本次讲座。法师随即表示,要跟在座的同学结缘一个礼物,并且要一起合影留念。在讲完这些“正事”后,法师又接着细心地提醒参访团的同学:“这是谁的手机?还在充电呢,别忘了拿。还有录音笔、充电器,这些都别忘了。”法师的这些家常话,听起来像是长辈的唠叨,法师在辛苦劳累了一天之后,仍然能够关注到这些看起来极为琐碎的细节,实际上是法师时刻保持正念、关顾整体的体现。丢东西也是一种忘念,而且现在远在美国,诸事不便,要是真的把手机、录音笔、充电器丢了,还真是会带来麻烦,小事情可能就会演化成大问题。
讲座结束之后,那位美国朋友并没有离开,而是主动走到法师面前,希望能够与法师合影,还留下自己的名片。在短暂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对佛法很有兴趣,还曾经去过万佛圣城。法师讲的内容,他不仅都听懂了,而且还深为赞同。当法师说到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有“我”而产生的时候,他马上就跟为他做同声传译的王硕说:“如果我妈妈在我弹钢琴的时候批评我的话,‘我’受到了伤害,我就会弹得不好。当我忘掉一切去弹琴的时候,就会弹得很好。”他也觉得今天的这段缘分不可思议,他本来是要去其他地方的,但不知为何临时改变主意来到MIT,“现在,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了!”

从哈佛赶来的学者
要求与法师合影的,还有那两位专程从哈佛赶来的学者。她俩听了讲座,感觉很受益,但觉得没有听够,并不愿意就此“下座”,还希望能够多亲近亲近法师,一直不愿离去。她们的希求心打动了法师,法师答应了她们与我们一起返回哈佛,参加晚上的交流的请求。就这样,我们的车在超载的情况下又出发了,大家挤在一起,但内心里充盈着法喜,一路上都是欢声笑语,这就是师长三宝的力量!

道别
送行的小松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