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五
6月23日
因时设化接引群机
根据法会日程,午斋之前是僧团合影。上午中场休息的时候,负责联络的同学突然接到近岩法师打来的电话:“今天中午僧团合影,是人员最全的时候。不知道参访团有没有考虑过和恒实法师、恒律法师还有几位资深义工合影?如果有,今天应该是最合适的时机。”事不宜迟,马上汇报悟光法师!法师当即决定,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通知大家在僧团合影前集合,随时根据情况,祈请合影。僧团合影结束后,恒实法师开始领众进入斋堂,眼看即将错失良机,悟光法师及时与近岩法师沟通,提出我们的愿望,近岩法师马上走到恒实法师面前祈请,法师慈悲,立即从队伍中出来,与此同时,谭老师也已经请恒律法师留步。众缘和合,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恒律法师宣读贺信
在午斋快结束的时候,恒律法师宣读了来自蒙多塞诺郡监督委员会和瑜珈市市议会发来的贺信,内容如下:“鉴于宣化上人是一位将佛教引入我国,丰富我国的宗教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人物。信仰各种宗教的美国人,都以尊敬的态度看待倡导内心平和的佛教,因为它倡导邻近国家与人群之间的和平相处。1962年6月,距今恰好五十年,宣化上人来到美国开始弘法,在生命余下的33年中,他建立了法界佛教总会,总部位于加州蒙多塞诺郡瑜珈市塔尔马奇的万佛城,拥有28座支寺;宣化上人意识到教育的高度重要性,还建立了法界佛教大学、佛经翻译协会、育良小学、培德中学以及法界宗教研究院。蒙多塞诺郡监督委员会(瑜珈市市议会)兹决议,为表彰宣化上人为这个国家和蒙多塞诺郡(瑜珈谷和瑜珈市人民)所作出的众多贡献,于宣化上人来美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特此向他的学生和弟子表示祝贺。”从这两封贺信中,可以知道上人希望在美国弘扬和倡导的理念、事业,在这里找到了知己,得到了认同,真正穿越了国界,穿越了文化的障碍。这两封来自于美国当地政府的贺信,是对宣化上人在美国弘法功德的客观而真实的认可,让我们看到了汉传佛教在西方弘传的希望。

纪念宣化上人荣誉证书-曼第仙諾縣的管理委员会主席签发

纪念宣化上人荣誉证书-瑜伽市市长签发
佛法二宝 赖僧弘传
下午的法会,重点介绍上人创建的各大事业的发展情况。恒实法师在开场时介绍到:“这些遗产是我们做弟子的在回顾过去时提出来的,师父并没有说这是我的遗产。我们回望他在这50年中的教诲,这些事情就突显出来,根据师父反复对我们的教导,它们是师父强调的、希望我们传承下去的地方。首先是建立僧团,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盖楼、建学校、译经以及各种事业;无形的,善知识引导我们改变自己。第二是讲经,译经和流通所译的经文。第三是发展教育,师父诲人不倦,从小学到法界佛教大学,我们现在甚至还有托儿所,这些都是教育遗产。第四是宗教间对话,学习成为一个好的宗教邻人。我们如何在多元宗教国家,比如美洲和北美生存,如何介绍佛法,我们如何介绍自己以避免争论或者制造狭隘的想法。”
“我们从师父那里学到什么?”恒实法师答道:“我想,是他向我们介绍了佛法的整体,向我们介绍了完整的自己,所谓‘学佛做人,人道尽、佛道成’。向佛陀学习以成为佛陀。在人格完善的道路中,佛道自然成就,除了完善人格之外没有别的佛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菩萨学习,学习发愿,学习经论、德行、孝道、素食者的慈悲。而最终,最棒的礼物,是师父告诉我们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习气,欢喜地改变自己——这是获得慈悲和智慧真正最快的方法。”

在美建立正法僧团
僧团建设部分,是由已出家三十年的比丘尼恒良法师进行分享:“在说到四个遗产的时候,僧团被排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在美国建立僧团,是为了全世界来振兴僧宝,以令正法久住。世界,在这里是关键词。因为上人所传的虽然形式上是汉传佛教,但实质上是普遍性的佛教,超越国家、文化、种族、时间、性别,并且涵盖佛教各宗派。
法师接着介绍道:“今天在美国,受了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比例极小,只有大概1%。佛法命悬僧团一线,如果这条线太细乃至于断了,真正的佛法就将消失。对美国人来讲出家特别难,上人曾经说过,教化美国人出家是最难的事情。而他能够鼓舞众多美国弟子剃头出家,舍弃对世间的追求,是上人的智慧、慈悲、以及菩萨的神通方便力的最强有力证明。对于教化僧众弟子,上人的标准十分高。以比丘尼为例,出家的第一步是常住在法界佛教总会的某个寺院当护法居士,这个阶段至少要满2年才能成为沙弥尼。而沙弥尼的训练期最短是三年,在成功完成三年训练后,才可以求受三坛大戒,但是事先还需要经过108天的精进训练。法界佛教总会的僧团与其他组织相比,在传戒仪式上有所不同,戒律是由大乘和小乘的僧人一起传授的。这是因为上人希望让北传佛教更南一点,让南传佛教更北一点。戒坛也是永久性的,一般比丘尼的戒坛都是临时搭建,在受戒后拆除,而我们是永久性的戒坛。”
立足教育 续佛慧命
接下来,上人的六位资深弟子分别分享了上人的慈悲和他们对上人精神的理解。
上人对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上人的弟子在这里举了一个喻:他曾经陪同上人去过一所寺院,宏伟的建筑使他很震撼。之后,上人问他对这所寺庙的看法,他说:“师父,太壮观了!”上人问,“但它缺少什么呢?”弟子回答:“不知道”。上人说,“缺少教室。那里没有讲法的场所,没有学习的地方。学佛是要学习和改变的。看那些进入寺院的人,他们点香拜佛然后离开,这一过程中并无什么改变。我们要致力于建立讲堂和教室,建立一个提供广泛知识的机构,这样僧团可以藉此影响世界,通过媒体等当今教育手段来度化众生。”
在这个环节,育良小学、培德中学和法界佛教大学的代表分别作了发言。现任女校校长恒音法师介绍了育良小学与培德中学命名的由来。现代教育体系仅教授知识和技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导致道德与灵魂的沦丧。上人希望通过培养基本的品德,重新焕发他们的本性,通过引导学生孝敬父母,从而对美国社会进行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强调孝道,而中学则同时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精神和报答社会的公民意识,要求学生为社会做贡献,为世界的改变而努力。上人强调,不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学生都要学会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为名利而学习,还要为造福社会而学习。更重要的是,不仅是学生要培养善良与美德,教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也是如此,“教学是灵魂实践与修行的一个伟大形式。”
法界佛教大学成立于1976年,经加州政府注册立案,设有佛学研究与修持、佛经翻译与语文研究、佛学教育、中国语文研究等科系的学士与硕士课程,并授予学位。随同上人一起创立法界佛教大学的弟子Martin回忆道,上人说:“我要建立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像斯坦福,哈佛那样的大学!我们要开设包括医学、法律、科学、人文、艺术、音乐在内的所有课程。这就是这个机构起名为法界佛教大学的原因。”弟子说:“师父,这目标也太大了。”上人回应说:“不是我的目标太大,是你的心量太小。不要担心目标太大,而要关心你是否能拓展你的心量。”

聆听分享
每每当我听到这样的开示和互动,常常有回到龙泉寺的感觉,像是听到师父和弟子们在随谈。以前总是听寺里的法师说,善知识的心愿都是相通的。这样的话,虽然种到了我的八识田里,可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缺乏实际的感受。而通过这次的参访与学习,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善知识们悲心与愿力的确是相同的。虽然这种悲心与愿力是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以相同或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但对佛法的护持之心,对众生的悲悯之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心胸与格局,就是这样在师长们的呵护中,一点一点被打开。
翻译经典 演佛妙音
下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翻译组的法师和居士们分享心得。恒实法师首先带着大家以影像的形式回顾了法界佛教总会“翻译中心”的发展史。当大家看到年轻的恒实法师在出家前后伏案疾书、随师学习中文的照片时,不禁爆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接下来恒音法师、负责越南语的Sam法师,负责西班牙语的近灯法师,以及近经法师畅谈了翻译感想。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是一个中学生分享了他参与译经的过程和收获,圣城翻译事业的灵活程度与人才培养机制令人耳目一新。

发言席上
2007年,这位叫迈克的男孩全家搬到圣城。他开始在男校学习,两年后有机会每周一晚上去参与《法华经》的翻译,并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坚持。这期间,从训练阅读能力、学习他人的翻译以及自己的翻译中,他接受到了独一无二的教育,得以自利利他。他分享自己的收获:“首先,我的中文和英文都得到了提高,思维也变得清晰。我学会了应对不同的场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言;在突然忘记如何翻译某句话时,及时补救。我也学会了接受失败,并不断改进提高。有时嗓子哑了不能说话,就向其他人求助。最后我克服了不敢在公众场合登台的胆怯,不再特别紧张了。起初我很紧张,反应也慢,好多话都不知道该如何翻译,所以嗓子时常沙哑不能发声,这给予我很大的压力和困难,但是这些经验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师父讲的道理,那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考验,如果你没有通过这个考验,那么你不得不再经历一次。’这样年复一年的考验,我的脑子慢慢变得灵活了,面对不同场合的反应也快了。当我在翻译《法华经》的时候,学习师父的开示,就能理解地更加深入一些,同时通过翻译也能加深理解。翻译真实地帮助我理解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他人服务。为此,我无限感恩。”当一位十几岁的少年,站在台前侃侃而谈佛法带给他生命的改变,当译经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我们怎能对佛法的弘传不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呢?
如同上人所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对于国际弘法这项艰巨的事业来说,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佛法的传播可能以不同的外貌出现。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法的核心却是永远不变的。汉传佛法、南传佛法、藏传佛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其核心并无任何的不同。在全球化的时代,佛教不可思议的包容与和谐将使其成为众多文化间的桥梁,从而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独特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