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一
6月22日
第二场翻译交流(上篇)
从鸠摩罗什大师到玄奘大师,译经就成了奉献生命、弘扬佛法的代名词。在万佛圣城,在瞻仰宣化上人的舍利之后,我们和法界佛教总会翻译委员会的法师、义工们又展开了一场翻译交流。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这些令人尊敬的法师、义工把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翻译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在让我们感动和受益的同时,也再次感受到师父和宣化上人国际弘法、翻译经典的愿力是一致的,我们是同愿同行的。
翻译交流
下午的交流会本来是没有的,是悟光法师看到上午的情况后,主动和近岩法师商量,看看能不能再增加一场翻译交流。近岩法师慈悲,帮助协调增加了一场。师父常说,上等人创造因缘,中等人把握因缘。感恩法师们为我们创造的因缘,我们要好好学习,把握住这个因缘。
译经工作的八项守则
这次翻译交流,法界佛教总会佛经翻译委员会派出了超强阵容:近岩法师、恒音法师、恒珑法师、恒异法师、近藏法师、近经法师、近灯法师以及易象乾教授、谭慕洁老师和其他圣城义工。
“士之致远者,先器识而后文艺。”在上人座下,一个翻译者并不是具备语言技巧及了解上人解释内容的聪明才智,就算圆满,“译经工作者还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涵养。每一个翻译工作者,都必须具有广大的心量与高洁的品格,才能担负起这个神圣的工作。”在正式交流环节开始前,近岩法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宣化上人在佛经翻译委员会立下的“译经八项基本守则”。译经八项基本守则是:
一、从事翻译工作者不得抱有个人的名利。
二、从事翻译工作者不得贡高我慢,必须以虔诚恭敬的态度来工作。
三、从事翻译工作者不得自赞毁他。
四、从事翻译工作者不得自以为是,对他人作品吹毛求疵。
五、从事翻译工作者必须以佛心为己心。
六、从事翻译工作者必须运用择法眼来辨别正确的道理。
七、从事翻译工作者必须恳请大德长老来印证其翻译。
八、从事翻译工作者之作品在获得印证之后,必须努力弘扬流通经、律、论,以及佛书,以光大佛教。
听到这八项基本原则,让我们都深为震动,这既是对翻译业务的最高级的指导,也是融入到翻译中的佛法心法。这是对一个佛教翻译人员的最高要求,也是一种深切的期待,时刻提醒我们,在做翻译时,翻译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翻译这个事项来修行,在翻译过程中,还要管好自己这颗心。
在介绍完译经八项原则后,近岩法师又为我们介绍了法界佛经翻译委员会的部门设置。目前,委员会下设四个部门:翻译部、修正部、润色部、证明部。翻译部在翻译好佛经后,交给修正部进行校对,主要是检查前面的翻译在义理方面有没有偏差,这一环节需要有很好的中文功底。校对完,交给润色部润色。润色,主要是保证翻译出来的语言更加优美,更加达意。最后的证明环节,是必须由出家众来做的,他们主要是印证这部经翻译得好还是不好。如果翻译地不好,由他们来修改。
词汇统一的中道原则
翻译佛经或开示,词汇是很重要的一关,如何保证词汇的统一也是一件系统工程,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翻译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难题。
“我们尝试要走‘中道’!”易教授的话为我们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他指出,在词汇方面,既要避免太严格(每个人必须用同样的词汇),也要避免太松散(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地去翻译)。在正在进行的翻译项目小组中,《楞严经》、《华严经》的翻译小组,都有人在做统一的术语和词汇表,此外还出版了一本介绍佛教基本常识的书,帮助刚学佛的人了解。“中文和英文的词汇,不一定有同样的意义,要看这个词汇所在的背景。”
近经法师补充说,比如翻译《楞严经》时,我们一边翻译,一边做词汇表,每个词汇会标识范文,以及上下文。如果再遇到相同的词汇,就可以去词库里去看。翻译的时候,我们不会特别去讨论,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楞严经》翻译完以后,我们又做了一个词汇的搜索。比如说翻译“自在”这个词时,我们会到库中搜索,然后会出现非常多的词,出现很多不同的翻译。我们就会把涉及到“自在”的段落统统拉出来,然后去看这个“自在”在上下文中是什么含义。她指出,刚才教授讲到要讲求“中道”,既要让这个词达意,也不要非常严格,就是说,“我们不要求‘自在’这个词,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是用的同一个词。因为‘自在’有时候在这个语境中,用这个英文词汇比较适合,在另外一段文字中用另一个英文词汇比较适合。“此外,有时还要考虑到英文的长短,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翻译地“雅”一些。“所以,我们会有一个标准,但不是很定性的。我们会有一个词汇表,会有一个记录,但我们还会去探讨。”

多位比丘尼法师参与交流
听到这里,悟光法师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赞叹,同时说“这个量太大了。”近岩法师说,我相信可能需要一两百年时间去沉淀。他指出,不见得就要以第一次翻译的作为标准,需要几代人把它沉淀下来,然后用最精炼的方式把它翻译出来,“我们现在只是走在开拓的路上而已。”
近经法师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日起,佛经就开始翻译了,到唐朝才达到鼎盛。那个时代还有国家的支持,最后才让文字变得比较优美,大家都可以懂。现在,佛法传到西方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即使往前追溯,也才几百年,所以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也不用很急,但要尽力做。
佛经翻译的团队合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佛经的智慧是遥不可及的,那么居士有没有可能参与佛经的翻译呢?呢?近经师说,有不同的人会参与这个工作,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符合最严格的标准。
恒珑法师补充道,“基本上我们在初译的时候,会给居士机会的。我们每个月会出一本翻译杂志叫做《金刚菩提海》,这个会让一些居士来做翻译,然后程度好一些的人,可能会翻译佛经。在翻译佛经时,我们会请一些母语就是英语的人,从一开始做这个翻译工作。如果是我们做的话,翻译出来的文字还是中国式的翻译。”
近藏法师说,对于《金刚菩提海》来说,每个月都要出刊,每个月都需要有翻译义工。翻译义工会从法界佛教总会不同的分支道场中来,有些翻译是法师推荐的,有些是通过我们的网站注册成为义工的。一般来网站注册的义工,都是在佛法上有一些基础的人。“我们基本上来者不拒,会把月刊上包含佛学知识比较少的文章让他们先来翻译,然后请资深翻译来看一下,判断他是否可以下一次继续来翻译这样的文章。
大家都很好奇佛经的翻译流程和翻译人员是如何组成的,这个部分我们获得了详细的回答。
恒珑法师指出,一般来说初译都是一个人来做,但每部经的翻译情况都不一样,比如说《华严经》是一部太大的经,所以从头开始,可以有很多人来做,但是一定要保证有一个人是主笔,也就是主翻是一个人。
佛经翻译事业是一项浩瀚的集体工程,在这么大的工程里面,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分工合作,需要各方有效沟通并协作完成。

中西合璧的会议室
“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把所有翻译都做好的能力,所以我们会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来完成。”易教授说。以目前新译的《楞严经》为例,翻译团队有七个人,包括了中国人、美国人,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所有人在一起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责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有三位出家法师,包括近严法师、一位教沙弥班的法师以及近经师;除了易教授,还有一位美国人David
Brown,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英文最高学位;此外,还有两位中国居士,一位几乎能记住《楞严经》所有内容,两位都对上人的开示非常熟悉,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参照上人的开示。在翻译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电脑,然后投影到荧幕上。大致的流程就是这样的。如果有问题,我们就会把问题提交给翻译委员会讨论。
近岩法师补充说道,一位法师负责词汇方面,我个人是在初译的工作比较多。主笔是果舟居士,主译的是另一位居士,还有一位主校。然后到编辑、润色的时候,还是回到果舟居士这里,如果在语言方面需要更完美一些,他会花钱从外面请编辑再做一下润色,这些过程都完成了,才会交给恒实法师去印证。所以前前后后我们将近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翻译。
在上半段的翻译交流中,我们对于法界佛教总会翻译委员会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在翻译流程的严密组织、分工协作以及翻译团队的中西合璧、众缘和合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不断地讨论、论证、印证——他们对从事佛经翻译事业的敬业精神也让我们敬佩。而更让我们赞叹的是,上人制订的译经八项基本守则,让我们从翻译的事项中超越出来,从佛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一个翻译人员的素质和素养。而他们在词汇问题上采取的“中道”原则,也让我们看到了佛法在翻译中“活学活用”的精彩。同时,我们也放下那颗过于焦虑的心,知道翻译需要一代代人来沉淀,需要新鲜血液来不断传承下去。在下半段,这样的精彩分享还将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