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六
6月21日
教堂中的佛堂
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种佛堂的样子,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总归超不出中式古典殿堂的范式,这也是来自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我们在美国见到的第一个佛堂却是由教堂改造而来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却在美国人的情理之中。坐在佛堂中,感受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我们与两位在美国的出家人进行了一次关于中美佛教的对话。
在悟光法师与兰卡斯特教授会面的同时,另外一场交流也在进行着。在近岩法师和谭老师的带领下,参访团的其他团员来到法界佛教总会在伯克利的分支道场——法界宗教研究院(Institute
for World Religions)参访。
中西结合庄严道场
法界佛教总会(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前身为中美佛教总会,是宣化上人于1959年在美国创立。总会下辖20多个分支道场,万佛圣城是其枢纽道场。总会的宗旨为:以法界为体,以将佛教的真实义理,普遍传播到世界各地;以翻译经典、弘扬正法、提倡道德教育、利乐一切有情为己任,俾使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皆能蒙受佛法之熏习,而渐趋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在伯克利附近的法界宗教研究院(Institute
for World Religions),是法界佛教总会的一个分支道场,也是恒实法师主持的道场。
法界宗教研究院
走到法界宗教研究院门外时,我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场,红色尖顶楼很欧式。还没等我多想,黑色的木拱门已经开了,一位高高瘦瘦的沙弥师——亲伟师已站在门口迎我们。亲伟师看起来还像是个在校的大学生,戴着眼镜,身上有浓浓的书卷气,与龙泉寺的很多法师有着相似的气质。但他一开口,我便觉出了其中的不同,虽然是中国面孔,但他的中文中还带着几分外国人的生涩感,还时不时与近严法师用英语交谈。
走进大门,就看到用油画框装帧的宣化上人照片,左侧是一个布告栏,上面醒目位置贴着宣化上人来美弘法50周年的海报,布告栏下方是结缘的书籍资料,右侧是换鞋处。跟随近严法师和亲伟师,我们脱鞋走进了正厅的佛堂,眼前顿时为之开阔——大厅的面积并不算很大,但是有着高广的屋顶,给人一种幽深浩淼的感觉,窗户上全部镶着彩绘玻璃,墙面的画也是马赛克制成的,这些都是教堂的建筑风格特征。仔细观察才发现,彩绘玻璃和马赛克上绘制的都是菩萨像,但也采用的是西洋画法,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合。坐在空旷的大厅地上,感觉自己很渺小,与正前方高处的彩绘玻璃上的佛菩萨距离很远很远。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的展现,建筑也是体现着建筑者的思想。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
坐定之后,近岩法师先为大家介绍了亲伟师的情况。亲伟师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是物理和宗教学,祖籍杭州,后来搬到台湾,再来到美国,亲近万佛圣城七八年后,2011年3月发心出家。“我是接触了佛法之后,才开始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作为中国在美国移民的第三代,亲伟师的中文也是在学佛之后,近几年才学的,所以还会有生涩感,看来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佛教也是帮助他们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差异弘法不易
据亲伟师介绍,这里原本是一个教堂,现在的大厅就是将原来的长椅撤走之后做成的,倾斜的地面正好适合做大礼拜。不少同学对于彩绘玻璃菩萨像很感兴趣,亲伟师解释道,彩绘玻璃是天主教教堂的一个建筑特色,这里的彩绘玻璃菩萨像是一位居士做的。亲伟师表示,这种做法也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种手段,“西方人看到会更容易接受,就像中国的佛像也是和印度不同的。”
成立于1994年的法界宗教研究院不仅仅是一个道场,也是一个宗教交流的地方,“要用更西方化的方式来传播佛法。”
亲伟师还指出,在美国基督教是最普遍的,西方人学佛,基本上是用基督教的宗教观念来学佛法,西方人看到佛教徒,就会问:“佛教对上帝怎么看?”亲伟师强调道,在美国传播佛教,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文化与我们不同。”

彩绘玻璃上的菩萨像
在研究院,有很多不同国籍的法师,除了亲伟师外,现在还有一位南传法师,他是无畏山寺出家的,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法师。研究院每天提供两次坐禅时间,晚间及周末则举行有关宗教、科学及人文之讨论会,开办不同的课程,比如瑜伽、禅坐、《华严经》等等,恒实法师每周六晚上会在此讲经。
法界宗教研究院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宗教交流,会邀请各宗教人士讲演,并深入了解其理想与修持。研究院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其他宗教和谐地共同学习,不排斥、不反对其他宗教,以万佛圣城的六大宗旨为研究的指标。”。亲伟师指出,宗教和平在西方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佛教在宗教和平方面做得很好,在这里可以作为各宗教交流的平台。
目前,来研究院的人,虽然各国都有,但是还是以东方人居多,其中有不少是在美国长大的东方人,因为这“西方人对拜佛还是不太认同,对中国文化还是很陌生。”亲伟师说完,还停下来问大家:“我说的中文,你们能听懂吗?”大家听了,都笑起来。
“佛教到西方来,还没有一个形状。”亲伟师用“形状”一词形象地形容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了几千年了,法师什么样子、佛像什么样子、寺庙什么样子,在中国人脑海中都已经有一个印象了,而现在美国的佛教团体也很多,有来自泰国、日本、中国西藏的,还有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佛教,所以美国人对佛教还没有固定的概念。“很多美国人想到佛教,就是打坐!”亲伟师总结道,美国人开始学佛但并不一定信佛,“我感觉,如果很想信宗教的西方人就会去信基督教了,西方人学佛是认为佛教是很实际的,可以自己来体验,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打坐,轮回他们不太信,佛陀也不信,三宝也不认识,真正的佛教信仰还没有开始,就是对打坐很有兴趣。”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亲伟师
多语种法会秘书周韶毅对此点也深有同感,在龙泉寺举办多语种法会的时候,也是感觉外国人对打坐非常喜欢,有的人一坐就能坐两个小时,但是师父强调的是先建立正知见,“究竟是应该要给他们想要的,还是给他们我们想给他们的呢?”对于这个两难问题,亲伟师答道:“从佛教角度来讲,应该是先建立正知见,这样才不会走偏。但是如果从这里开始教西方人,他们就不好接受。佛法也是讲八万四千法门的,如果给他们不好吃的东西,他们下次就不会来了。”亲伟师接下来谈他们如何利用打坐来接引的善巧方式,可以先教打坐,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想要打坐更好,就需要再学一些道德的东西,可以受五戒、受皈依呀等等,然后跟他们解释轮回是什么样子的,“但如果开头就这样教,他们可能就逃走了!”
“亚洲人来教西方人,还是很难的,可以说是‘头破血流’!文化差异很大,可能说一句话,亚洲人觉得没什么,但美国人听到可能就不高兴了。”亲伟师感叹道,西方人脑海中对三宝、皈依没有概念,他们会觉得法师有距离感,反而觉得居士更有亲和力。宣化上人来美,能够度化美国人,是因为他们尊重宣化上人,觉得能够跟他学到很多东西。
中国佛教大有可为
虽然说度化西方人不易,但是目前佛教在美国的发展态势却是可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近岩法师引用了一句古诗,“现在,旧金山的庙很多,不止480座了。”
亲伟师表示,现在美国人对佛教很有兴趣,很多人对物质社会没有这么大兴趣了,感觉佛教讲的也比较有道理,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对佛教都很有好感。亲伟师在路上走,会有不少美国人会上来问:“你们是佛教的?”然后就会说:“很好,很好,Very
good!”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例子,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近岩法师介绍,目前在美国,是以藏传佛教为主,其次是南传佛教,其他还包括日本、老挝等佛教,汉传佛教还占不到三分之一。但是亲伟师对于汉传佛教在美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从现在算起,十年内,汉传佛教会对美国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他指出,大乘佛教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中国的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再加上中国现在越来越发达,所以西方人对学中国的佛教也很有兴趣。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谈了半个小时了,近岩法师请亲伟师沏茶,“请大家喝点禅茶,尽点东道主之谊。”说完“东道主”一词之后,近岩法师马上补了一句:“你听不懂吧?”亲伟师点点头说:“听不懂。”大家都笑起来。

与近严法师、亲伟师交流
宣化上人是汉传佛教赴美弘法的先驱,近岩法师接下来又忆念了上人当年弘法的功德。很多人把上人度化美国人归功于他示现的神通,近岩法师指出,“更重要的是祖师大德投入的心血,以及他的忍耐能力,他的忍耐能力是常人不能比的。当时讲经的时候,只有三个人来听,一个是翘着脚,一个是斜着听,只有一个是正身听的,但是他依然坚持讲。”上人在美早期弘法时,正好是嬉皮士的时代,美国人并不接受戒律的概念,但他一直坚持讲经说法,慢慢就把道理给他们讲通了,他们后来就知道,如何恭敬法,如何恭敬佛法和三宝,用真心感动了他们。上人当年发愿说,“一天不讲经,一天不吃饭
”,最多时一天可以讲四场,“真的是用血来在西方佛化未开的地方开荒,把根扎下来,给弟子后来传法打下基础。”而早期的译经人才,也是在讲经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上人讲中文,让弟子翻译成英文,如果翻译不出来没关系,我可以讲慢点,就这样边讲边翻,培养出很多厉害的翻译。近岩法师提到,上人第一次听到弟子把《阿弥陀经》翻译成英文,高兴地眼泪都掉下来了。
随后,近岩法师把翻译成英文的《88佛忏》放给我们听,音韵非常悦耳、动听。周韶毅一直在跟近严法师请教多语种法会诵经的课本问题,说着说着,近岩法师突然正色说:“以后可以想象下,时间、空间的隔阂被打破后,龙泉寺做得,万佛城在对岸都能看得到。”
大家正在等着品尝美国的禅茶时,悟光法师一行拜访完兰卡斯特教授回来了,此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去万佛城还有3个小时的车程,晚上还有欢迎仪式,大家只能遗憾地离开了。
到美国的第一天,我们就来到了一个与中国寺庙不同的美国式道场,亲身感受中国佛教在美国的“本土化”。在这里,我们对佛教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既对中国佛教在美的发展有了些许的信心,但对于弘法的不易也有了不少的体会。文化的巨大差异,究竟会对中国佛教在美国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本土化的道路应该如何去走呢?希望,在接下来的14天中,我们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