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之行系列之五:初到美国

(2012-07-15 07:41:18)
标签:

佛教文化

时代文化

佛教大学

现代弘法

修行感悟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五

6月21日   初到美国 

 

      抵达旧金山时,依然是6月21日的上午,不过已经变成了美国时间。飞机安全落地,第一次感觉脚踏实地这么好。美国,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印象与现实,现量与比量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差距呢?走出机舱,我们就要变成了“老外”了,人事时地物180度转变,在时空变换后,佛法又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呢?

     这是我们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行程安排很满,几乎是从早到晚,这种密集的行程从第一天延续到了最后。而也是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行程就开始随着因缘不断变化,而这种无常在未来的十几天一直在延续,体会无常、习惯无常、顺应无常则成了此行的主题之一。

 

他乡遇故知

    因为飞机晚点了半个小时,落地后还要通过美国政府的入境检查,在提行李处,我们还需要把所带的法宝做重新整理,主要是把今天要赠送的法宝拿出来,单独放,以便随时需要时方便。这一来一去,我们比预定出关的时间晚了近两个小时。走到关口,发现万佛圣城近岩法师和几位居士已在等候了,法师立即就迎了上去,在美国见到熟悉的中国面孔,又是同参道友,颇有他乡遇故知的亲近感。近法师身上搭衣,身形清瘦,虽然是第一次相见,却丝毫不予人陌生感。几位居士热情地帮我们拉行李,近法师也一起帮我们搬行李,虽然没有说几句话,但法师的慈悲已在默默地温润着我们的心。

nEO_IMG_抵达旧金山  

抵达旧金山

 

   此时已近11点,按照预定的行程,我们应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下简称“伯克利”),与我们美国之行的第一位拜访对象——兰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教授会面。兰卡斯特教授是佛教经藏领域,尤其是数字化佛典方面的先行者和世界级的权威,,伯克利“电子文化地图协会”( 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 ECAI)负责人,曾任西来大学校长,也是恒实法师在伯克利读大学时候的老师。

    一上大巴车,行前一直和我们联络、帮忙安排各种事宜的谭慕洁老师,就拿起电话跟兰卡斯特教授联系,但是一直没联络上。谭老师是宣化上人在美弘法的大护法之一,上人尚未到美国之前,谭老师就已经帮上人找到了第一批皈依弟子。眼前的她,看起来也就50多岁,举手投足中都透着干练,亲切和蔼,谁也想不到她已年逾七旬了。联系未果后,谭老师放下电话,向我们说抱歉后道:“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很凉爽,昨天圣城的温度还是100度(华氏温度,相当于38摄氏度),今天才刚刚降温。”谭老师一开口,就给我们带来了清凉。

   大巴车驶出机场,很快就上了一座钢铁大桥,桥下是蔚蓝的大海,灰色的钢筋水泥外观,让人联想到美国早年的钢铁时代。穿过大桥后,大巴车继续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公路两旁都是小山,山上散落着许多精致的小洋房,颜色鲜艳、造型各异,带着浓浓的美式风格。“真好看!”大家都在赞叹。这里与我想象中的美国并不一样,一路上都没有发现高楼大厦,都是这样尖顶红瓦的小楼,用的都是粉黄、翠蓝的清新色调,各个不同,屋外的花园也是一片繁茂,从中透出每家主人的个性与用心。

 

不负有心人

    半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车上,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司机很守规矩,走到一个地面STOP(停)标志的时候,虽然周围没有人,司机也会停下来,左右各看一下,然后再继续前行,像教科书上写的一样。

    虽然我们有兰卡斯特教授的办公地址,但是因为我们的车太大,所以很多地方进不去,无法跟随导航的路线。谭老师很热心,两三次让车停下来,亲自下车去问路边的同学,然后再指挥司机怎么走。可是绕了两三圈之后,还是找不到。给教授打电话,无人接听,给教授的家里打电话,才知道教授把手机忘在家里了。没有办法,我们只能继续打听,大巴车再一次停靠在路边,大家都在默默地祈求。这个时候,周韶毅突然喊了一句:“我好像在刚才的路口看见我小姑子了,她就在伯克利工作,没准儿她能知道研究所在哪里!”大家一阵惊喜,赶紧让她打电话,把她的小姑子——刘知婷请到车上来,给我们做向导。不一会,刘知婷来了,周韶毅刚才看到的还真是她!真是不可思议,本来她和韶毅约好过几天后在万佛城见的,没有想到在我们最需要她的时候,在美国的一个小镇的十字路口邂逅了!

   在刘知婷的帮助下,我们把车停在最近的地方,步行了过去。教授的研究所在信息学院里面,这是一栋红色的欧式古建筑,也是伯克利最老的建筑。我们抵达时,已经12点多了,教授已经不在了。美国是一个按照“预约”来安排每天时间的国家,兰克斯特教授今天的行程都已提前安排好的,今天中午12点他和别人约好了吃工作午餐,他已经按照预约外出了,而正好又没有将手机带在身上。我们好容易找到了他的办公地点,却没有见到他,难道我们就要与这位著名的佛教专家、佛典电子化的先驱擦肩而过了?

nEO_IMG_兰卡斯特教授所在办公楼

兰卡斯特教授所在办公楼

 

   虽然很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先把握当下。既然到了饭点,我们就先去用午斋。午斋是在伯克利附近的一家中国素食餐厅,内里都是熟悉的中式装潢,上的也是颇为地道的中国菜,本来我们已准备在美国吃不惯而“挨饿”的,没想到第一顿就吃地很好,非常感恩近岩法师和谭老师的细心安排。午斋快结束时,悟光法师安排张彦回到兰卡斯特教授那里,表达歉意,并看看教授下午能不能有时间。其他人则跟随近岩法师和谭老师来到了法界佛教总会在伯克利的分支道场,刚到不久,张彦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教授很愿意见我们,而且把本来开到3点的会提前到2点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悟光法师立即叫上随行义工,马上出发,一位美国朋友John这时也发心用私家车送悟光法师过去。John在硅谷经营一家电脑公司,他的太太lucie是越南籍的华裔,非常热心。John把法师一行送到伯克利南门,lucie在那里已经等候多时,带大家从近路来到了教授的办公地。熟悉法师的人都知道,法师很显著的一个功德就是决定的事情绝不半途而废,而且总是强力推进,这一次,法师的功德让我们满愿见到了著名的兰卡斯特教授。

 

宝山不空回

   看到我们,教授非常高兴。彼此进行了介绍后,悟光法师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教授和数字化研究所,教授回赠了我们一本书。交换礼物后,教授请他的一位中国助手,给我们介绍数字化佛典的成果,因为助手讲中文,这样我们听起来会很方便,从中可以获知教授的细心。

   据教授的助手介绍,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佛教方面的数据或资料输入电脑,然后加以利用。早在1988年,研究所就开始做佛教资料数据化的工作,涉及到的语言有巴利文、中文、梵文以及藏文。“我们想尝试的一个工作就是,看看这些文字在经典里出现有没有什么规律,并通过数据化的工作把它找出来。最早数字化的《大藏经》是《高丽藏》,因为它是现存的雕版保存得最完整,历史最长的。中国的《大藏经》是最早开雕的,但是没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兰卡斯特教授就组织了第一轮的佛藏、佛经的输入,当时他创建了一个机构叫EBTI(电子佛典推进协会),组织全球佛教界学术界把已有的藏经数字化,到九十年代基本上大部头都已经完成了。

   到了2000年以后,有了数字化的原始数据以后,研究所就开始深入探讨、研究《大藏经》。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也是一次重要的转型,因为媒介变化了——原来是“手抄”,到后来的雕版印刷,直到现在的数字化。

   教授的助手又指着电脑屏幕,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现在的项目叫做‘蓝点系统’,它能根据时间、空间和文字,更加科学性地加以分析。比如说在敲入‘大千世界’几个字,藏经中所有关于‘大千世界’的内容都可调出来,而在文字下方,可以直接看到与它相关的经文。然后就可以作分析了,这些文字出现的频率,在哪一本经典上面等等。”“大千世界”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词汇,在这里选取这个词的目的,助手解释说:“这就说明这个系统,它不仅可以做(搜索)有意义的名词,而且任意一个数据串,它都能从全文里找出来。”

   对于这个系统的利用,学术界和佛教界的侧重点是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从中受益。“有些文章有真伪问题,后人改了时间等等,这都是学术界要研究的。而佛教界的研究侧重点则不同,比如说会侧重研究佛典中蕴含的理念和理念的传播,在历代是怎么个走法;汉传佛教、禅学是怎么从西方传过来,在中国的影响力大小有何不同等等……”

    助手简要介绍之后,兰卡斯特教授又很有兴致地为我们分享了在录入《高丽藏》时的精彩故事。

   1988年,兰卡斯特教授去韩国找一个人,这个人在佛教、艺术方面投入非常多,教授想找他赞助这个项目。而那个人听了教授的来意后,觉得特别可笑,指着自己的书架说:“这个藏经,我这里有这么多,我干嘛还要在这个上面来花钱呢?”教授只能伤心地离开。当天晚上,又有另外一个人到酒店来跟教授说:“你说的是对的,这个事情非常重要!”然后就给了他两万美元的现金。

   有了资金之后,教授最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上海,找了一个化学研究所——因为他们的计算机是最好的,又从政府得到能使用繁体汉字的批准。一开始,教授就在这里输入了两百万个字。

   有一天,来了四个韩国的出家人跟教授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韩国的藏经(《高丽藏》),怎么能由一个伯克利的教授在中国的一个化学研究所来做这个工作?然后教授就说,你说的是对的,我也不认为工作应该这么来做。他就把已经输入的两百万字的盘交给了这几位韩国法师,让他们带回韩国。

   三个月之后,教授接到韩国来的电话,说这项工作,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很高,需要他到韩国来继续募款把这个项目进行下去。于是,兰卡斯特教授在韩国电视台做了一个三十秒钟的募款广告。他在广告中说,我们想为韩国的《大藏经》做电脑录入工作,可是没有钱,所以我只能去日本募款。

   在广告播出后,一个女观众告诉她的妹妹:“你应该告诉你的丈夫,让他来帮这个忙。”而这位妹妹的丈夫就是创办了三星集团的董事长。有了他的协助,教授再到韩国的时候,就有了35个专门录入的人,还有六个专门做电子技术的人,来专门做这个工作。

   听了兰卡斯特教授的精彩分享,法师连连赞叹:“真是三宝加持!不可思议!非常殊胜!”

   教授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分享,但是我们的行程太紧张,接下来要赶往万佛圣城了,路上就需要三个小时,晚上恒实法师还准备了接待会,我们只能说道别了。教授和助手一直把我们送到信息学院的门口。

nEO_IMG_悟光法师向教授赠书

悟光法师向教授赠书

 

   在和大家会合的路上,法师加持我说,刚才会谈的时候,照片不照,拿着摄像机拍了半天,有啥用呀?细细想想,法师说的真对,会谈的场合,照片很适合做视频和出书等用途,自己在这个方面没有考虑清楚。同时也想起来,法师向教授赠送礼物的时候,第一下没有把相机调试好,错过了关键时的镜头,可是法师很慈悲,请教授配合一下,重新拍一张,阿弥陀佛,感恩法师!还有一个遗憾的地方是,没有带好备份的礼品,没有能够送教授的几位助手一些礼物。虽然事前考虑到了对礼品进行详细分类,但却没有考虑到在美国还应建立礼品的“物流系统”,所以导致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漏洞。这个问题,自己实际上也没有想到,也是后来被法师加持了,才开始思考、解决了的。

    与兰卡斯特教授的会面可谓一波三折,虽然真正见面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十分钟,但是却收获良多。如果没有对于善法的好乐之心,即使到了宝山也会空回,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美国之行,我们需要珍惜其中的每分每秒,每个学习的机会。坚持也是一种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