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七十五:持戒:对治执取

(2012-06-29 07:16:49)
标签:

杂谈

分类: 龙泉每日

●6月28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七十五:

持戒:对治执取

——比丘班研讨师父开示之三

      甲法师:师父提到声闻戒和菩萨戒。

   “声闻戒的目的就是要防护我们的出离心受到染污,所以要有各种各样的施设。菩萨戒的种种施设是要培养我们的菩提心生起来。所以声闻戒和菩萨戒要结合。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这两个是对立的。如果很多戒条、说法是对立的,你就没有办法把握到它的根本意趣。声闻戒里面,这个也不能接触,那个也不能看。菩萨戒刚好相反,要广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实际上出离心的培养,最本质的也就是要防护我们人对外境的执取。就是我们认为外境什么东西好,乃至钵盂、袈裟,再推出来就更广、更多世俗认为好的东西,佛陀就告诉我们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的就可以,‘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这是很简单的,为了要对治对境的执取,这是主要的。

     第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是要去抑制。如果你一定要去抑制就会出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是说我们不能去执取。你说你不看人,这是不可能的,你耳朵不听也是不可能的,味道不闻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六境、六根肯定会接触,接触但不执取,它就出离,只要一执取就会犯很多戒。这个就是很微细的区别,如果你做到不执取相对比较容易一点,比较容易持戒;你要去抑制而持戒,短时间是可以的,长时间是很难做到的。弄到最后,弄出很多心里负担,压力越来越大,包袱越来越重。最后什么戒都不管了。出离心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自心顺从五蕴来离开痛苦。因为每个人有一个五蕴的身心,你自己要调整好。他为什么是一个‘顺解脱道’呢?他是顺着解脱道,他不是逆的。你压制的,压抑的,逆着你这个五蕴,你就不能走到解脱道上去,他是处处会伤害的。”

    这一段,师父讲的非常深,不是太好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清楚。针对声闻戒说了两个观念,一个是防止我们对外境的执取,第二个它不是去抑制。这个怎么理解?

   乙法师:昨天有一场心理学讲座。主讲人说,其实很多心理毛病都是抑制出来的。抑制是说他有很强烈的意识到这事不对,但却老这样子,他内心就产生问题。比如说你不小心碰到了女众,本来无心嘛,但如果这个人非常执取的话,唉呀,我不对,天天想自己犯戒了,这个就变成一种心理负担了,是不是这样?佛法中的忏悔,他做错事了,你帮他找出来,帮他疏导嘛,让他把他的障碍讲出来,释放掉,让他觉的这个事情可以放下来,他就好了。其实,最终要让他放下来,解脱嘛。你不放下,怎么清空呢?忏悔就是要生起惭愧心。要么你就不忏悔,对不对?

   丙法师:抑制可能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自己的不正确想法、念头,用佛法硬压。另外一种抑制就是离境,看到了赶紧躲。这是内外两种抑制。

   很多同学是外在的抑制,不能碰那个境,他抑制那个境,远离那个境,长期这样串习,就弄得很紧张,会出很多问题。犯了错误就想办法忏悔嘛,改过嘛。外在的境界肯定要面对,但是你不能去执取他,一旦执取、生贪心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去看。但有的时候是正常事情会看到。看到就看到,要破除那种执著心,从这里出离。

   其实原始佛教中比丘乞食,会接触很多人,比我们接触的人事更多,经常会遇到家里住着女众的情况,有时是单独的一个女众,她丈夫出去了,很多戒就制出来了。有时不知跑到哪一家,就碰到淫女、恶人。他都得面对。你眼睛不看,怎么乞食?饭打到哪里去了,你都不知道。

    以前,我看到一个偈子。好像《俱舍论》里讲,平常说女人是戒垢,女人实非戒垢,贪心是戒垢。但平常功夫不够,要注意自己,不要大意,对自己的内心有认识,不要随着境跑了。要收摄眼根,但最重要的是防护自己的内心,要有惭愧心:是我的功夫不够,不是说排斥女众,嗔恨女众,那样就是方向搞错了。不然内心依赖于外境,就会躁动不安、不自在。远离执取之后,内心能够很自在,很自主,然后才能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境界,自在的利益别人,行菩萨道就容易行。

    甲法师:我记得《密护根门》里一开始讲了 “根不对境”,就如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面对染污的境界我们要主动远离,这个跟师父讲的“抑制”可能不是一回事吧?

   丙法师:这个主动远离,是以正见摄持的。是说我内心有执取,一旦面对了这种境呢,容易引发烦恼,是我现在功夫不够,控制不了,所以要离开这个境。离开境是为了破除自己的执取,不让它串习,内心要有惭愧心,病想。如果是应该接触的,不是一味地说“离境”,他对他这境界远离、抑制,忘了根本的“靶心”在哪里,著了相了,带来很多问题。“靶心”在自己这里,要向自己开炮。所以刚开始功夫不够,还是要适当地远离境界,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像有洁癖一样。有的要接触,但主要还是回归内心。整个“道次第”的修行,还是要适当接触的,要把握好内心,不必要的要尽量远离,要保持一个中道,这样比较好。密护根门很重要,但提前要有正念,没必要看的不要看。

     甲法师:丁法师在大寮你是怎么做的?大寮里面平时工作(有什么样的境界)?

     丁法师:开始就像丙法师说的,先“远离境”,实在远离不了,碰上了就很痛苦,比丘戒规定不能接女众递的东西,要放在地上,或者请净人转一道。儒家也说“男女授受不亲”。但很多女居士不了解,非要亲手递给我,这时心里头可能会排斥。有一会,一位老太太特别执著,她就是非得亲手递给我不可,我就是不接,后来搞得很尴尬,最后还是净人接过来了。虽然从戒相上看是胜利了,其实在戒律的精神之中好像没有胜利。从慈悲,从关心人的角度上可能还是差了点儿,就是执取一个东西:我不能犯戒。还有的时候,如果一个房间里面只有女众,没有其他男众的话,我就赶紧走,什么重要的事我也不说了,就想不到集体的事情了。

   丙法师:把握分寸。要是没必要的,确实该这样严格持守,你事情又不急,那就先出来,再找时机。因为不一定只是我们自己这样想,别人,也可能有这方面的顾虑,比如人家居士懂得这条戒的,心里也会不自在,觉得自己害法师犯戒。在不误事的原则下尽量能够防护。正见很重要,还要发心,那就要注意善巧和把握分寸。手递物也不是说绝对不能接的,戒条上不是这么说的,平常如果合适的话就让放在一边,如果说不方便的话,也是没问题的。

   丁法师:还有一次,有女众看我们在干活,好心好意从老远给我们送水过来。递水接水的时候想到手递物不好。但是人家送过来了,双手捧着举着,不接也不合适。

   戊法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菩萨戒和比丘戒融通的问题。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甲法师:戊法师接待送礼品经常这样?

   戊法师:对啊,如果我放旁边让客人自己去拿,对客人就不礼貌了。有时也会不小心碰到手。

   丙法师:不小心碰到手,过后责心忏悔就好了。如果你自己有染心的话,一般就不要接。像居士,刚见面呀,小心地接一下都是没问题的。

   丁法师:如果我们这么做,会不会有不尊重的意思?比如说人家给我们递东西我们不接就不尊重,接了反而尊重别人。

    丙法师:也有可能,但是不一定了,看不同的人。

   丁法师:所以说声闻戒和菩萨戒融通就好了,要是单独持声闻戒,那个肯定会带来痛苦:为了自己持戒、修行,误了大众的事,这个也结罪的。为了僧团以及大众的安住,供养饮食保养色身,偶尔不能严格持小戒相还是值得的,好好忏悔完,功德还是有的。

   丙法师:如果对比丘戒开遮持犯的地方比较清楚,比较能保护好,也利于我们持菩萨戒,更轻松,更踏实!自然会有一个习惯、持戒的力量约束你的烦恼。而不必要的散乱、攀缘,容易放逸,这样就很损福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