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时代文化世界佛教论坛寺院体验心路历程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13日龙泉日记
“走近师父”系列之二十:
短短的教授,深深地用心
近日偶然听到同行善友的分享,让我加深了对师父法语的理解。
药石前在水房,贤志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来:“师父真太有智慧了。”
我说:“什么事情?”
贤志师说:“师父说:‘出家从严,还俗从宽’,是一条Qing博,贴在博客栏里,你看见了吗?”
我前几天似乎也听到过这句话,当时觉得很普通啊。不过法师有教授过,师父简单的话都有深意,我就赶紧问贤志师,把这句话弄明白。
贤志师说:“你可以去看看,‘有个人还俗了,大家都很惋惜,问师父,师父这样说的’,马上一件坏事就变成好事了。本来有人还俗,大家是很忌讳的,可能让人观过,又担心外面的人怎么看。但师父这样一说,这件事正好表明我们培养人才标准的严格,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鼓励大家更加精进。”
我明白了一点,说:“确实,外国的大学也都是宽进严出的,能读到毕业不容易,读一读可以,要走就走了。”
自己去揣摩,这简单的话里还有深意,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还俗了,大家自然是很惋惜的,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常执。佛陀说的“苦谛”中有一个“无伴过患”,就是说身边熟悉的朋友、亲人都随时可能离开我们。出家是大丈夫的行为,修行要修的,就是面对无常的境遇,面对人世间的痛苦,内心那坚韧不变的东西。师父显然是了达这一点的。每一年的春节晚会、中秋普茶,他都那样慈悲而又殷重地鼓励我们好好安住道场,好好修行,帮团体、帮大家拟定下个阶段的目标。在那个氛围下,大家自然都很感动,仿佛在这种氛围中已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大家都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开这条菩提大道。然而,可能没过几天,就有人退心还俗了。师父不会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我对你有那么高的期许”,因为从觉者的境界看来,凡夫的心本身就是无常、就是生灭。但正是知道这一点,要一次次殷重地去造作,为众生种下菩提金刚种子。
师父通达缘起,他讲的话总会帮大家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角度来看问题,积极地面对问题,不像我们,常执著在一个点上。师父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很独特的。这样深入的思维下去,我又想起了前几天和师父的一段对话,其中是否也别有深意呢?那时师父在中厅等着去给居士们传授皈依。贤志师在向师父请益,我看到也赶紧凑过去。
我:师父,大寮那个片子您有什么建议吗?
师父:我不知道,让他们去做吧。
我:我现在在负责这件事情。
师父:你在大寮干过吗?
我:我现在先去干,去体验。前段时间,烧火呀,切菜呀,都去体验了几次。
师父:切菜也有技巧。
我:我带着三个净人、准净人一起做,成立的大寮文宣组。贤喻法师想让我帮着整理一些档案资料,拍一些片子。下面就是做大寮的五周年回顾,现在找出一些老照片。
师父:贤喻不错,很发心。
贤志:是啊,不容易,他原来是想去学戒的。
师父:就是要去办实事,不办实事不行。
贤志:贤喻法师也挺忙的,做客菜他都是现教那些同学。
师父:教会了也不一定愿意干。
贤志:是,有时候教会了就换到其他部门了。不固定,大寮的人。
这时师父要出去,他最后问我一句,因为看到我还穿着棉鞋。
师父:你穿棉鞋不热?
我:电脑房寒气很重。
师父:啊?
我:电脑房寒气很重。
当时就觉得这是一段很普通的对话,幸好有录音,下来又听了一遍。
其实当初说很多话,自己心里是很愚痴的,比如我说“电脑房寒气很重”,是一种抱怨的心态,很顾惜自己的身体。我就想,是啊,5月份了还穿棉鞋,师父这样提醒我,我是不是该试试换下棉鞋呢?我就换上了布僧鞋,换的时候,发现袜子里被棉鞋捂出了很多汗,我恍然大悟,是因为脚上有汗所以才一直觉得脚底凉,觉得穿棉鞋还不够呢。换上布僧鞋,穿了一天,完全没有问题。在电脑房待久了觉得冷,解决的办法是过一段就去休息、运动一会儿,不能一直待着。师父问棉鞋的事,但是鞋只是心的外化,师父由这个缘起在提醒我。由此领悟,自己真正的问题,自己却看不到,或者看到了却一直陷在一种惯性思维里,善知识的教授就是突破口。
师父前面说的话“你在大寮干过吗”,我虽然知道师父不是在否定我,但在那个场合,我怕师父不了解我们干的情况,所以又解释了一下。其实同样的话在电子邮件里已经向师父汇报过了,师父为什么还问呢?当时没有深入去想,后来揣摩师父的语气,觉得师父是在提示我,一个重要的缘起,就是我在大寮干得很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不重视去克服这一点,可能我们拍出来的片子和大寮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不是那个味道。我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也去体验过,但慢慢的心就有些浮躁,觉得现在拍的一些还不错,如果常带着“拍出来的和大寮的真实情况有出入吗“的疑问,就不会起慢心,就是一种学习的心。
最妙的一句是“切菜也有技巧”,简单的一句话,师父说话的语气是那么的平和、深远。当时我还纳闷,怎么说了这样一句,事后再回味,从中体会到一种“平等”的境界。对呀,法法平等,切菜也有技巧,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种体验,做了才知道其中的意味,其中的心路历程,这不是文字上得来的。体会到这一点,最近一直为事项而急躁的心当下就平和下来了,真是有点经中说的“欢喜踊跃”的感觉了。而反观自己当时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顺着师父的意思去体会,反而觉得还需要再多一些解释让师父了解事情的情况,于是下面又解释了一段,这就是“我执”啊,不随着善知识的语义转,对境时完全顺着自己的习气,想起来非常惭愧。再看看师父的回答,句句是点出我看问题的盲点,而不是顺着我的习气夸奖一番。师父能说:“行,你干得很好吗”吗?那不是随顺我的慢心吗?那还叫善知识吗?师父也不好就具体的事项来指导,一则相关的内容以前都开示过,我完全可以自己去查,二则一指导具体的事项我就会执著,更落在事项里面跳不出来了。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总感觉师父不容易亲近,有一阵似乎亲近得多一些,后来又少了。原来自己与师父对答时,都带着慢心、怀疑、愚痴,自己给自己打分的话,恐怕没有几次是及格的,师父的境界完全领纳不到。
就此忏悔自己依师的违缘,也祈求师长三宝加持以后能更好地与师父的教授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