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时代文化现代弘法博客精神世界佛教论坛博客法门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30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六十五:
博客法门与博客精神(二)
——师父博客点击率突破千万
编者按:2012年4月29日晚,师父博客的点击率突破了一千万,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师父说,博客可以培养一批人,度化一批人,它是僧俗弟子通过写作培养能力、提升心灵的平台,又是社会了解佛教的窗口。在这个殊胜的因缘下,我们访谈了曾经负责过博客的几位法师。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博客这几年来走过的历程吗?
法师甲:博客开通是在2006年2月21日,一开始是陆续发布把师父在法炬上发表的文章,后来慢慢放上僧俗二众的学修心得,网友的留言和评论选编等,当然还有法会报道和其他寺院大事的报道。2006年11月4日推出了一个栏目《见闻觉知,同师共学》,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受大家欢迎的栏目。可以说,博客的文化品牌,乃至我们道场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栏目造就的。它的特点是把师长与弟子互动的过程非常鲜活地展现出来。我们知道,《论语》也是这样一种体裁,不过《论语》中以语录为主,对师弟互动的场景记载得比较少,而博文中在这方面就讲得比较清楚。这个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团体历史。这个栏目一直持续到2008年正月十五,在这期间,师父指示每个人干三个月,之后再换人。最开始写的是钟莹,后来都是法师在写。大家的进步都很大。2008年以后的具体情况,我了解得也不是特别详细,你可以问一下相关的法师和居士。
记者:这中间体现的“博客精神”是怎样的呢?
法师甲:我理解,这是一种吃苦耐劳,连续奋战的精神,突破自己身心的极限。写博客的同学很多时候都要通宵达旦,白天跟着师父跑一天,晚上写稿,必需当天出稿,这对自己的心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不出来的时候,就要靠祈求,靠对师父和三宝的信心。有一次韩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来寺里参访,师父连续几天陪他们参观、交流,乙法师就一直跟着,连续几天晚上写稿到很晚。师父问用不用换人?乙法师说不用。钟莹当初遇到的困难更大,因为她是居士,接触师父的机会很少,师父会把自己的行程发给她,开会的时候,见客人的时候,她就在旁边记录。其实真正要在某方面有建树的,必需要有这种精神。许嘉璐先生说他心脏不太好,就是开夜车开的。出家人要有这种精神,当然身体也很重要。
我们能坚持每天更新,发布原创的东西,这一点也是很难得的,一位网友就因为这一点非常感动。有人说,不看师父的博客,就不知道这一天该怎么过。博客已经成为许多信众内心力量的源泉,他能从中得到师父和道场的加持。
记者:大家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法师甲:我记得有一位法师原先是极重视生活规律的,他到点就休息了,晚上不能熬夜的。但自从承担博客之后,他能够突破自己,晚上熬夜之后,第二天照样起来上早殿,睡得多晚都不耽误。另外一位法师,从博客写作中训练了观察力,对事物的敏感度。他说自己原先内心对外境是很麻木的,后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干完三个月后,师父就安排他去做居士管理的工作,这在以前他可能是干不了的。
记者:师父常提到博客记录历史的功能,这一点您是怎么理解的?
法师甲:历史是经验的传承,它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记录历史的国家、团体,它就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下去。比如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就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我们比较注重记录历史。而印度人不注重记录历史,几次社会变迁之后,以前的东西几乎完全遗忘了。他们就非常感谢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等成为珍贵的资料,能帮他们找回历史。就佛教内部,有做得好的例子,也有不足的例子。我们看到许多高僧传,只有寥寥几百字。一位高僧的一生,丰富的弘法利生事业,最后留下来的只有几百字。如果能保存得更多,我们就能更好地从他身上去学习,或许很很多对这个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再如五六十年代的一张报纸,现在都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从中能了解很多当时的情况,解读出很多信息。
记者:您对博客的未来有什么期许吗?
法师甲:多培养人才,像现在的兴趣小组,还有大寮文宣组,可以多鼓励大家去写。最近有一些同学写文章,把佛法的内涵与各种哲学、社会状况结合起来阐释,这个很好,希望更多具备这种知识背景的同学能作这方面的思考,尝试着写一些。另外,可以鼓励接待组的同学多记录师父的行仪,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去就博文写作给大家讲讲,作一些小范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