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大学佛教文化时代文化世界佛教论坛佛诞日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28日龙泉日记
佛陀的形象
四月初八。佛诞日。
翻开往日读过的书,看到佛陀的本生故事,伴随着自己修行和生命成长的历程,对佛陀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都发愿要成佛,那么佛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生命状态?更进一步,我们要学佛,那么如果佛陀处在我现在的境遇中,他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没有常常去思考,我们的生命宗旨,也许就慢慢淡忘了。
许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在最开始接触到佛教时,佛陀的形象是模糊的,乃至有许多的疑惑。接触佛法半年的时候,和一位师兄一起读《贤愚经》,每天中午读一则佛陀的本生故事。读了一周,我就读不下去,觉得仿佛神话一般,是自己难以接受的。第一次皈依前的研讨,法师让我发言,因为我学过《皈依三宝》这一部分,对皈依二因、三宝功德这些都能答得上来。可是回答完,我还是不知道成佛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做那么多救度众生的事业有什么意思?我只觉得人生很苦,生命中的烦恼与残缺无法超越。因为自己的希求心,虽然我无法想象佛菩萨的境界,但依然渴求那种生命的改变、究竟的洒脱,坚持学下去,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慢慢就明朗了。
心中的佛陀,有两种形象。一种是如赞偈里唱到的和大乘经典里描述的,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身色金光净无垢,目入清净绀琉璃,吉祥威德名称尊,大悲慧日除众暗。”“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如《贤愚经》上讲到的,佛陀为了求得一句偈而在身上挖一千个洞燃灯供养;为了保护一只鸽子而割尽自己的身肉等等,那是出于大慈悲、大觉悟的境界,佛陀这样做时内心是光明和洒脱的,不像一般人看到这写描述而联想到的,要强忍那么大的痛苦。一开始难以接受佛陀的这种形象,其实是自己的心不够纯净,被限制在自己经验的世界里。
另一种形象,则是像一位老师和兄长一样的佛陀。他能常来到我的身边,在一言一行中用智慧的话语给我以启迪。他愿意陪我说话,也愿意倾听我的苦恼。前面说到的那位与我一起读《贤愚经》的师兄,我常把他想作观音菩萨的化身。在一起读书的一周中,他想尽种种角度、譬喻为我解释,让我能理解经中的意趣。后来我不读了,他又用别的办法拉拔我。虽然经文我当时并不太理解,但师兄的言行却让我明白了,菩萨是怎么做的。有时读起像《四门出游》这样的故事,会觉得佛陀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他看见生、老、病、死,会在内心受到这么大的冲击,愿意抛弃王位去寻找生命的真相,有这样一位朋友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能时时保持一个对生命真诚的态度,不会逃避什么。
一个更感人的故事则是在《故道白云》上读到的,一次盛大的春耕仪式,大众都在欢腾,悉达多太子看见小鸟吃掉土里的蚯蚓,内心正起了恻隐的心,这时一只大鸟飞来,又把小鸟吃掉了。太子当下就由简单的怜悯看到了世间更深层次的痛苦,众生辗转地相互杀戮,而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果是我,会这样想吗?一般的人都会选择忽略掉这桩不起眼的小事,因为心灵麻木了。只有清净的心,离去欲染的心,能观照到这些,并从中激发修行了脱生死的动力。
还有佛陀教化弟子的许多公案。有一次看到一个名为《佛陀的故事》的动画片,讲到身为奴隶的小理发师优钵离,在佛陀教下出家,佛陀让后来出家的释迦族贵族向他顶礼以消除他们的慢心。面对贵族们的指责和愤怒,优钵离受不了了。佛陀安慰他说:“水能解渴,它会对人有所分别吗?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它会有所分别吗?我的法就如同水和阳光一样。”每次看到这里几乎都要流泪,为佛陀的慈悲深深的感染,希望自己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并且能以像优钵离一样的希求心跟随他。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形象呢?哪一种更真实呢?答案也许是第一种。佛陀在梵天请法时就曾这样想: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盘。佛想要入涅槃,因为觉得众生无法契入他真实的境界,而后在梵天的请求下,用种种的方便应众生的根机而教化他们。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他能化现成我们熟悉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以我们最熟悉的语言,传递觉悟的讯息。然而这些让我们深为触动的,也许并不是佛陀最深层次的意趣,只是我们能与佛陀相应的一个点。
因此这两种形象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与一句佛法、一位善知识、一个法门相应的时候,真正契合的时候,这是我们信心扎根的时候,是深入佛法的开始,但需常去仰望佛陀圆满的功德,不能说那些我暂时无法相应的就是不对、不好的。
后来有因缘和一群孩子一起读《白莲花论——释迦牟尼佛广传》,就如同当年师兄带我读《贤愚经》一样。孩子们非常喜欢佛陀本身故事的情节,常常会被故事所打动,我自己也常常会感动,我觉得佛陀是在教导我们在每个境界中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对。也许剥去所有心灵的藩篱,放下所有的成见,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佛陀的心路历程,他为我们所做一切。